现今,“别人家的孩子”是评价一个孩子优秀与否的金标准。
这个评价体系里主要包括:考试成绩(这项一般排第一,主要指年级排名),乖(意即听话),名校背景(含考入、在读、毕业),其他指标还包括各种大赛、考级的各种证书。
在带娃的聚会上,如果有人介绍某娃:哎呀,她家的孩子不得了,重点学校清北班(清华北大苗子班——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牛娃班),年级排名第一,听话得很哦,学习从来不让父母操心......
那么,在爆发一票羡慕嫉妒恨的啧啧声中,另外一种情绪也开始在与会的、除牛娃妈以外的其他为娘心中滋生、暗涌。
这种情绪就是:焦虑。
01
通常,非牛娃的为娘们在口头赞叹牛娃的同时,心里在哀叹:为毛我家的孩子前十名都考不到?为毛我家的孩子每天都要我守着逼着才肯学习?为毛别人家的孩子就那么乖?......
然后,终极哀叹来了:为毛我家的孩子不是别人家的孩子?
当发出这句哀叹的时候,我敢肯定,100%为娘的焦虑症就要犯了。
于是,要么有的在聚会上当场就开始数落自己的孩子,要么有的赶紧拉着自己的孩子去跟牛娃要求做朋友,要么有的赶紧申请加牛娃妈的微信马上开始取经......
于是,一个聚会就演变成各种学习培训班辅导班的信息交流会,各种如何带娃参赛考级获证的经验交流会......
而这样的交流,往往是,为娘的一边忙不迭记录要炸裂的信息,一边必须不断深呼吸以抑制同样快要炸裂的心思:怎么办怎么办?原来别人家的孩子学了这么多,我们已经输在起跑线了,怎么办怎么办???
啊,为娘的真是好焦虑。一切都因为:我的孩子不是别人家的。
写到这里,我又忍不住要笑哭了。真的,自己怀胎十月、含辛茹苦生下来养起来的孩子,到现在居然希望他/她是别人家的!!!
之所以用“又”字,是因为并不是第一次发现这个悖论。第一次发现这点,就是在一个上述同款聚会上。当我和其他为娘一起发出那句终极哀叹后,突然觉得很搞笑:原本不是都很害怕听说自己的孩子是别人家的嘛,比如那个隔壁谁家的,呵呵呵......
玩笑过后,蓦然想到,不是早有一句古话嘛:饭是别家的香,娃是自家的好。可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为什么这么迫切要求自家的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呢?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来了,我家那个孩子,她真不是别人家的,从小都不能用别人家的方法对待她,因为不管用,她就是她自己独立的那一个。
02
实际上,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如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我们都只能用适合他/她的方式予以对待、评价。
为娘的并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只是在孩子逐步成长的过程中,不自觉的慢慢被周遭的乃至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整体氛围和莫名的潮流给裹挟着、绑架着,身不由己,迷失其中,很难再记得事物的本质,更难以坚持初衷。
我想起,女儿妞儿从小就没让我省心过。
从吃奶起,就让人头疼。别人家的孩子一般都是2-3小时吃一次,她却1个小时就要吃一次,母乳喂养过的为娘们都能体会我当时的崩溃心情吧?于是当然要找各种办法予以纠正啊,比如:吃着吃着就睡着了,不行,得弄醒接着吃,因为可能没有一次吃饱,就会很快又要吃;没到规定时间,哭哑了嗓子也不能给吃,因为很容易就养成很短时间内就要吃一次的习惯......
可是,这些办法对妞儿真不管用,让她接着吃吧,她直接就吐奶了,让她等到规定时间吧,她真是哭到都要断气了......唉,现在想起来都很后悔当时对妞儿做的这些事,真的,很抱歉对她做了这么多无用功,害她受了那些不必要的折磨。
其实呢,当时就是我老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要不你别折腾了,每个娃娃都不一样,说不定大点了就自己好了呢。
当时看着妞儿在我们的纠正措施中痛苦的情况,为娘的早已受不了了,外婆的这句话一下释放了我,我决心就自己辛苦点,孩子不能强求。想通后,我也不焦虑了,也再不寻求别人家的经验来折腾了,就心平气和、调整好自己的状态,配合孩子吃睡。没想到,还真是的,从第二个月开始,孩子就自己变成2个小时吃一次了,第三个月就开始3个小时吃一次了。全家都舒了一口气。
妞儿的睡眠,也是几乎从小就不好,每天晚上都要醒好几次,头两个月想到是要吃奶,所以觉得还算正常,可后来吃奶时间正常了,她这个睡眠的情况却没有改善,不仅要醒,而且要哭、要大人抱起来边走边哄......
当然又是各种经验措施来一遍。结果依然没有找到管用的,当连所谓的儿保专家都说“这是你们自己从小哄习惯了”时,我绝望了,也很愤怒,决定自己的孩子还是自己根据其特点来。
在给孩子查了一下微量元素,确定没有缺啥后,我决定就每天哄吧,也许这就是她自己需要的方式。
就这样,从必须抱起来边走边唱儿歌边哄,到不需要抱起来了,只要拍拍她哼哼儿歌就好,从每天晚上哭醒3、4次到2、3次到1次,到后来的一觉到天明,这个过程经历了几年,3岁以后明显好转,但一直到5岁以后才基本完全正常,现在孩子发育成长很健康啊,身高偏高,体型修长,免疫力抵抗力也不错,很少生病,打针输液的情况屈指可数。
经历了妞儿这两种情况的经验教训,真的切身体会到,每个孩子都不同,必须要以她的方式去让她成长,父母的作用就是陪伴、宽容、观察、引导,而任何强制、强求,作用都不大,反而会让孩子遭受一些不必要的伤害,也把自己折腾成焦虑患者。
03
因为有了孩子的这两段经历,在后来的教育中,我们都一直坚守着这样的理念:绝不盲目追风跟风,绝不盲目比较攀比。
因此,妞儿成为她们小学班上唯一一个从没上过奥数班却考上重点中学的孩子;是当前初中班级里唯一没上过小升初衔接班却依然学得毫无压力学得不错的孩子;是所有小伙伴中课余各种班上得最少、周末时间最多却依然发展了一门特长的孩子。
是的,虽然她考进了重点中学,却没有考进重点班,但是她却很快乐,喜欢上课学习,因为她说:每门科的老师都很有趣。虽然她上的兴趣才艺班很少,特长目前也只有一项画画,但却是她自己从小时候上的众多兴趣班中“大浪淘沙”下来的真爱,对于这门课外班是发着高烧也要坚持去上的、是无论如何都不肯缺席一次的,并最终发展成特长,虽然从没有参加过考级也极少参加官方比赛,但作品却好几次在国内外一流专业艺术场馆参展,获得专业人士好评,偶尔参加(都是学校统一组织参加)的比赛,也拿过不错的奖项,最重要的,无论是我们家长还是孩子自己,在兴趣特长学习这件事上,都形成了非常正确的认识:无论学习什么样的兴趣爱好才艺,都只是为了孩子自己多学会一种表达自己、跟自己相处的方式。
所以,无论什么样的学习,对于我家孩子来说都不是负担,毫不夸张的说,她真的都是学得快乐的。
是的,虽然她也不是个听话的孩子,到进了中学,都还没有养成回家就做作业、做完作业再玩的良好学习习惯,做事也很磨蹭、自律性不强,也不做家务......
但是她有着正确的是非观,有着独立思考观察的能力,能坚持做对的事情。
比如在无车的红绿灯路口,当我拉着她准备随着人群穿越红灯时,她坚决制止了我,说:“这是不对的,即使别人这么做,我们也不能跟着做!”
比如她一直关注思考着很多人对于物质追求甚于精神追求的问题,并把自己的思考用绘画、行为艺术等方式呈现出来;对以色列每年人均读书超过50本而中国只有一两本的报道耿耿于怀,甚至于开始不断加大自己的阅读量,以期为提升国人这一读书数据而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
我怎么能说这样的孩子不优秀?
同样也曾因为妞儿没有达到“别人家的孩子”那些标准而焦虑过,但当我静下心来,发现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发现属于孩子自身的那些优点后,我终于释然了:
真的不必拿别人家的评价体系标准去衡量自家孩子,毕竟你的孩子是你自己的,他/她有着自己的光亮。
于是,我回到自己陪伴者的位置上,不高高在上地要求,不着急忙慌地强催,不好高骛远地期待,不失落失衡地攀比,只跟着她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一起探索未知、一起憧憬未来。
当然,这也的确是说起容易做起难的事儿。就这篇言论,放到本文开头所述那样的聚会上,都会被群嘲为“天真、不现实”。但见了太多焦虑的妈妈们,我真心想告诉她们:
你们症结的焦点就在这里——拿别人家孩子的长处量了自家孩子的短处,即使那些都是社会公认的长处,但你也要坚持发现并发扬自家孩子的长处。
停止横向比较,专注于孩子自身纵向的发展比较,为娘的至少可以释放掉一大半焦虑。
我做到了,你也可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