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1855天早安问候。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的镜子,你看着他们时你也在他们的镜面上留下了镜像,由此你也可以看到自己。
妈妈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面镜子。
生命的最早期妈妈注目着婴儿,婴儿就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存在。若妈妈的注目一直在,婴儿就会感觉自己一直存在。
若注目时妈妈与婴儿有共鸣,且带着接纳与喜悦,婴儿就感觉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可是,有时妈妈这面镜子总是没有光的,她不能注目婴儿,于是婴儿就觉得自己是不存在的。
如果妈妈这面镜子偶尔才会打开一下,婴儿会在这一片刻形成一定的自我感,但这种自我感是破碎的。
妈妈这面镜子弱,打开的很少,而且打开时都是儿童在极力的讨好镜子,就容易导致一个结果,这个人对别人的反应极度的在意。
所以,一个人之所以对别人的反应极度在意,都是因为对方好的反应会让他有短暂的存在感。
而对方坏的反应会让他的存在感瞬间崩塌。
一个人太脆弱,很少是宠出来的,而都是幼时没有被看见。
在中国常见的情形是妈妈这面魔镜是否打开关键是儿童能否让魔镜高兴。
因为中国的妈妈
第一缺乏尊重孩子感受的意识,
第二,即便有这个意识,但因为与自己的感受缺乏连接,而难以给孩子的感受以确认。
这个确认必须是身体对身体,心对心,而不是头脑对头脑,语言对语言。
所以,如果一位妈妈想让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就应该在婴儿期多与婴儿互动,看到他并带着喜悦,这是至关重要的。
这种有健康自我的人,他会很爱父母,但是,他做事情首先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而不是服从父母的语言。
我们是镜子,也是镜子中的容颜。
一个人共情的能力源自于能彼此碰触到母婴关系,而它的基础是妈妈能看见婴儿的感受。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