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是需要妈妈的,她需要与妈妈的连接,如果妈妈在这个地方失败了,她不在场,比如婴儿醒来的时候,她想要妈妈,但妈妈不在,或者她去睡觉的时候,她想要玩具,想要音乐,想要妈妈的陪伴,如果这个时候没有的话,她会有些问题,她可能睡不着,可能食欲不振,也可能没办法继续跟玩具玩耍,这会影响婴儿与环境的链接。但是,如果妈妈做得太多,做得太侵入,也会对婴儿产生不好的影响。妈妈要及时,即要在正确的时间满足婴儿的需要,但是这个时间不能太早啊,而且妈妈必须要做一个不完美的妈妈,要做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如果一个妈妈太完美的话,事实上她会剥夺婴儿去适应环境和适应自己的机会。所以对于妈妈来说,什么是爱,爱是她把自己全身心的贡献出来,贡献给婴儿的需要,但是不能按照自己的需要行驶!
--心理学家 温尼科特
韩国的一档节目邀请几对妈妈和宝宝做了一组“视崖实验”,让小宝宝和妈妈处在“悬崖”的两边,妈妈用温暖的微笑,让宝宝战胜了对“悬崖”和“火海”的恐惧,成功通过视觉悬崖。把爸爸妈妈感动得一塌糊涂。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实验?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截图。
第一轮实验……
第二轮实验,这次妈妈露出了笑容……
实验说明:妈妈和宝宝被隔离在悬崖两端,相对而望,无论宝宝做出什么反应,妈妈都面无表情,宝宝在悬崖边犹豫了会儿,爬回去了。第二轮,妈妈和宝宝仍然被隔离在悬崖两端,但妈妈一直保持微笑,宝宝爬到悬崖边时稍有犹豫,但看到妈妈的笑脸,最后还是鼓起勇气爬了过去,而且在悬崖下增加了火海效果的情况下,宝宝仍然爬了过去。其它组的宝宝也是同样的情况。
其实,在悬崖实验开始前,节目还做了一个小实验,刚开始让妈妈们和宝宝很开心地一起玩耍,然后妈妈突然不笑了,面无表情地看着宝宝,宝宝们不知所措,有的试图爬走,有的瞬间愣住,妈妈们继续保持面无表情三秒钟,然后宝宝哭了。
即使在没有呵斥和指责的情况下,妈妈们一句话都不说,只是面无表情地和宝宝对视,就能让宝宝哭,而一个微笑就能让宝宝克服恐惧越过悬崖,这就是妈妈的力量。
心理学有一种“依恋理论”,是说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其人格养成的基础,也是后续人际关系的雏形。就像有人说“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忧虑;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常常责难;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吵架”。孩子从父母的眼中看到自己,看到自己是惹人疼爱的,是勇敢的,是可以战胜困难的,还是被嫌恶的,被看不起的呢?我相信,妈妈们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地成长为人格完善的人。这里,小编秘籍送给您!
1.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逆境,挫折很容易影响我们的情绪,就好像那个简单的故事“一个老板骂了秘书,秘书骂了儿子,儿子踢了小狗,狗又咬了老板”,这横向角度是在说情绪的传染力,而纵向角度也可解读“孩子的性格是如何养成的”。母亲是情绪的传染源,还是情绪的消纳者呢?处理情绪的方式很多,比如倾述、跑步、画画……但是其实每一个情绪的产生都是愿望(需要)的受阻,那个愿望有可能是合理的,有可能是不合理的,在一味地责怪自己或者责怪他人,用尽方式摆脱情绪之前,不如先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愿望呢!
2.不要用“愤怒”或“暴力”改变孩子: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在孩子的反应超出自己的界限的时候,有时会忍不住向孩子发火,表达自己的失望,表达对孩子的攻击,甚或行为处罚。据心理学研究,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最大的影响是让孩子从心理对影响人产生认同,即信任和情绪激发。而一般来说,愤怒或者是惩罚,不是得到孩子的信任,而是恐惧,当然恐惧也可以让孩子产生认同,让他产生对愤怒和暴力的认同,越来越胆小或者习惯于鲁莽暴力处理事情,我想,这一定不是家长想要传达给孩子的。
3.告诉孩子你爱他(她):在孩子逾越界限的时候,会忍不住纠正他的行为,甚或time out(行为暂停),即暂停儿童目前正在进行的游戏或哭闹,将他暂时隔离在安静的房间(不会唤起恐怖的),在固定的5分钟后,让孩子恢复正常的玩耍或者行走。这也是给孩子立界限的方式。当这样做的时候或者对孩子的拖延、磨蹭甚或其他表达不满,要纠正的时候,家长自己要清楚,我们想纠正的是“行为”,不是“人本身”,即在向孩子明确界限之后,告诉孩子,“妈妈/爸爸刚才对你浪费食物的行为很失望,但妈妈/爸爸依然是爱你的,这个永远都不会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