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窦文涛讲自己小时候上台演讲“尿失禁”的经历,我没有笑,却有些感同身受。
自己向来以写作为豪,钟情于演讲。的确,有个好的写作底子对演讲很重要。从初中开始,自己就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演讲比赛,且崭露头角小有名气。
大学是一个相对自由且万类霜天的角逐场,只要有可能,哪里都是舞台。
大一下学期有一个当地大学社团组织的联谊演讲比赛活动,本市所有大中专院校都参加了。作为校广播室、校刊编辑部成员的自己当然责无旁贷。我感觉这也是一个机会。我也明显感觉出大家对我的期待和看好。我们几个校刊编辑部的都报名了,经过筛选包括自己共两人夺得代表学校参加比赛的资格。
窃喜之余,压力倍增。除了精心准备稿子,私下铆足劲背稿子,包括手势,气势,抑扬顿挫,情感腔调……咂摸拿捏都在自己的咀嚼思考当中,为了这一次,自己是真当了一回事。比赛前一天,学校专门组织了一次“彩排”,召集我们参赛人员并组织了几个班级现场开练。结果比较满意,老师点评中肯,说就看现场发挥了。

比赛是在当地政府礼堂举行的,除了各大院校师生代表,还有政府团委领导成员。看着下面足有几千人,抽签结果是我代表学校第一个先上,当时心就吊到嗓子眼了。小伙伴们还一个劲儿给我打气,其实我一句也听不进去,心里还直后悔“报这个名干嘛”。当主持人报完我的名字,在掌声中登上舞台的时候,我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上去的,站在话筒前的那一刻,我连演讲题目都忘记了,大脑一片空白。当然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下去的。头也没回,一路狂奔跑回了学校……
多年以后,我在朋友、同事面前从来不敢轻言演讲的事儿,我感觉自己无非就是个爱好,但都是“小爱”,成不了大才,更谈不上“本事”,直到自己参加了工作。
本着自己的爱好和专长,在择业上尽量贴近本身的内在能量,让可能更可能一些,让成功更接近一些。
我争取到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员工培训部就职。刚开始就是布置会场,下个通知,净是一些“跑龙套”的活。当然也乐于这种学习机会,作为旁观者,机会难得。有一次是分厂的安全生产培训,这个分厂是公司的高科技环节,员工知识层次普遍较高,自然他们感觉“高人一等”,公司的培训人员根本入不了他们的“法眼”。果不其然,培训结果不理想,时间不到一半,与会人员就跑没了。
主讲人员被我们部门经理训了一顿。看着同事垂头丧气的样子,我有点同病相怜的感觉,私下里也感觉没面子,毕竟他代表的是我们人力资源部。

第二天,我主动找经理,自告奋勇要求去给那个分厂再培训一次。经理有点怀疑,他本打算放弃了,“那个厂咱惹不起,以后就不给他们排培训计划了……”,看着我信心满满的样子,经理说“这可是你自找的,弄砸了,自己难堪”。
我提前通知了该分厂领导,确定了时间。上次主讲的同事主动要求陪着我,不知道是想看我笑话还是想助阵扳回一局,反正我们俩一起去了。
同事自觉从后门进去坐在了最后面,我直接上了舞台。会议室不大,坐了有四五百人,统一工装,整齐划一地坐在下面,鸦雀无声,似乎就等着再看我冷场。
上来我没讲安全,直接聊起当时公司普遍关心的“新品销售”,那时公司实行内招,在车间提拔业务员去销售部工作。凭借自己进公司之前做过业务的经验,我用二十分钟的时间谈起了销售,紧紧抓住了听众的心,吊足了胃口。
之后,话锋一转,谈到了个人爱好与就业的关系,涉及了学习的重要性,最后说起了安全生产与个人的关系。两个小时的培训,几次被掌声打断。
最后临走,有的员工还主动要我的电话号码,厂长也一再要求有空“多来培训”。
后来,我们经理还下通报表扬了我,并提升我做了部门主管。至今我还保留着当初培训的底稿,当然也就是个大纲,培训演讲全凭现场发挥,有更多的就是即兴。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件事都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我们只能逼迫自己做的最优秀,否则只有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