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关注酒泉中学马少军老师的文章。他酷爱读书写作,他属于高产类的,去年一年平均两天写一篇文章。连着读了几篇他的随笔,篇篇有生活,篇篇有情趣,从中感觉他是一个知道怎么生活,不乱发脾气的人。他在文章中表现出的恬然自得,随遇而安,而又积极向上,热爱生活让我羡慕。
昨天又为一件属于习惯的事生气,我虽然控制又控制,但还是没收住。原由是给孩子们说了多遍的“将放在桌上的水杯放在脚下,不然会……”的“谶语”再次在一晚即将结束时出现:安静的教室里,忙碌地涂卡,慌张地翻卷,只听得“砰”的一声一个水杯重重砸在地上,然后,班里被惊到了,声音四起……我突然想起上上周的某天的一节课上,我刚顺利的进入精心设计的情景,一个水杯被碰倒在桌上,水花四溅,紧接着就是吃惊的声音,几个人忙着拯救书本……乃至于之前的之前,都有因为水杯倾覆之事打断教学打断学习的事。为此我曾郑重的说此“小事”不小,一个习惯可能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坏处,可能是有几个家伙不以为然,今天杯子倾覆之剧再次上演,我大动肝火了。为此胆疼了一晚上。
我总想着我这个职业的悲哀——价值的体现一半靠自己的努力,一半要靠这些孩子及他们背后的大人还有同行的评价。所以在每一次痛彻心扉、痛定思痛之后,我都会对自己在处理学生事件缺乏灵活的方法而显得不高明而懊恼。我都会对自己是否适合干这个职业而再次追问。大半人生过去了,还在追问!
重读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阿Q看到革命给那些达官贵人带来不小的振动,于是,欣然革命起来,因为找不到组织,只能在嘴上喊起来,在心里想起来,自然而然的就觉得自己的地位提高了。于是就有了欺负小尼姑、向吴妈求婚的闹剧。他真让人可气,不知自己深浅的可气。他本应该能赖活着,而不是被别人主宰命运死的不明不白。
马老师闲暇酷爱读书,有心得辄欣然纸上 ,将书籍给予他的快乐,哲理,幸福,美好,豁达,智慧,从容笑纳。他明白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端的很好,不卑不亢,做的文人样。
追本溯源,圣人孔子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实践已经告诉了这个职业毕一生可能不能如愿。可你却要纠结,而且十几年前,乃至几年前你就纠结过。难道你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吗?你的纠结,与那些十几岁的孩子不听话比又有何区别呢?想到这又涌起浓浓的胆痛。
马老师主宰自己的喜与乐,我似阿Q似的被别人主宰着喜与悲,高高的自尊上是薄薄的脸皮,当薄脸挂不住时自然被伤的体无完肤。
我曾为着这崇高的事业而欣喜万分,我也曾为拥有一个文人的面貌而努力,我更是希望能简单再简单不过的生活……可是,到底是我的为师境界太过于狭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