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出自《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樊哙说的这句话后来就演变为成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俎”这里指的是砧板,意思很明显,就是说一个人的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
这段话出自著名的历史故事“鸿门宴”。项羽的谋士范增设计,想通过宴请刘邦在宴会上除掉刘邦,在项庄舞剑被项伯所挡,杀刘邦不成时,刘邦借故离席想逃,但考虑到没有向项羽告辞,樊哙就劝他,做大事的人可以不用顾这样细节,不能任人宰割。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双方实力悬殊,刘邦在入关以后由于知道自己敌不过项羽,处处示弱。这个时候实际上是项羽除掉刘邦的好时机,失去了这个机会,以后想再抓住他就难了。所以范增在知道刘邦逃脱了之后,气得拔剑撞地,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了虏矣。”范增早就看出了刘邦的野心,但项羽一直都觉得刘邦的力量不足担忧,才造成了鸿门宴上没能除掉刘邦,让刘邦后来又有机会打回东边来的结果。
从刘邦离席逃脱也可看出他在紧要关头很善于变通。在他实力太弱,队伍难以维持下去的时候,他打算去投景驹,一听说景驹被项羽灭了,他又临时改为了投项羽。在后来楚汉两军相持不下,被项羽一箭射中胸口时他也能忍着剧痛笑话项羽,慌称项羽射在了他脚趾上。可见刘邦既有夺天下的野心,临危难时的机变,处弱势时的隐忍,最后方能扭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局势,成就大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