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生活大学大学生活
如何拥有一个「欣欣向荣」的人生

如何拥有一个「欣欣向荣」的人生

作者: Gibson陈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7-12-28 10:20 被阅读7次

    人生有模式

    我越来越觉得,其实在我们人生当中经常会重复出现一些选择和行为。换句话说,存在一定的模式。就像一天当中,你每天既要面临起床、洗漱、锻炼、学习、工作这些内容差不多的寻常行为,也会遭遇到堵车、吵架等一些意外之事,两者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你的一天。当你晚上睡觉时,你觉得这一天是有所得还是有所失?

    一天也就是人生的一个缩影,不仅寻常行为就变成了习惯,意外之事竟也还是可以追溯到你的习惯性的选择,所谓「你的选择决定你的人生」。因此人生是存在不同的模式的。

    从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出发来区分不同模式是最方便的。比如有些人选择了活在当下,潇洒快活;有些人则倾向韬光养晦,期待蛰伏后的一鸣惊人;有些人誓要轰轰烈烈,出人头地干出一番成就;有些人则选择安闲度日,知足常乐。

    但是从以上的角度,很难去评价好坏,毕竟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但是从「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要求出发,人生的模式可以分为「积累型」和「消散型」。显然我愿意选择「积累型」,理由很简单,「积累型」虽然起点可能更低,但是有一个不断高走的预期,我愿意拥有这种「投入--收获」模式,而「消散型」则走的是高开低走的体验,对于未来的预期是不明确的,有可能过的挺好,也有可能是不好。虽然两种路线虽都可能收获幸福,但拥有明确预期的,更吸引我。

    「积累型」模式应该避免的陷阱

    虽然「积累型」模式应该是不断上扬的走势,但是生活中存在「意外」的干扰,所谓「天有不测风雨人有祸兮旦」,有些时候,意外强大到也可以毁了你不断上扬的人生路。

    好消息是,在生活中能够产生悲惨效果的「意外」应该来说毫无创意,甚至你可以预测出它们的摸样。

    约翰 卡森(Jonny Carson)在哈佛大学的毕业演讲上,说他无法告诉毕业生如何才能得到幸福,但能够根据经验,告诉他们如何保证自己能够过上痛苦的生活。这些处方包括:

    1.为了改变心情或者感觉而使用化学物质

    2.妒忌

    3.怨恨

    当你看到这些选项的时候,应该很能理解它们的效果,但是想一想,其实生活当中这些事情似乎又是那么的常见,有人也许会说,这是一个分寸问题,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但是,我依然努力使自己,当然也推荐你去杜绝以上的这些选项,是不留余地的杜绝。为什么?

    举个小例子来说明,船长是一个权力很大,同时也是责任很大的职位,当一艘船搁浅之后,无论是什么意外或者无心之错,船长都会处以吊销执照的严厉处罚,因为这样,才能起到震慑其他船长,避免再次发生:为了大多数人(乘客)的公平去不公平的惩罚一个人。

    我是支持并且认可这种做法的。同理,杜绝以上选项在有些场合也许不合理,但总体上来说,杜绝带给你的好处远大于弊端。

    受到卡森的鼓舞,查理 芒格(Charles Munger)也在哈佛的毕业演讲上补充了他心中的痛苦秘方:

    1.反复无常,不要虔诚地做你正在做的事情

    2.尽可能从从自身获得知识,不要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

    3.在人生的战场上遭遇失败就请意志消沉,从此一蹶不振。

    4.凡是都不要倒过来想

    这里第四点可能略显奇怪,其实是芒格引用了伟大数学家雅各比的名言:「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他知道,许多难题只有在逆向思考的时候才能得到最好的解决,就像数学领域的反证法。例如,当年几乎所有人都在试图修正麦克维斯的电磁定律,以便它能够符合牛顿的三大定律,然而爱因斯坦反其道而行之,修正了牛顿定律,让其符合麦克维斯定律,结果他发现了相对论。

    不断「积累型」人生会形成质变

    根据马克思辩证法,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从不断累积的量变到最后产生质变的过程。「成功就是重复地做正确的事情」、「十年磨一剑」都是这个理论的极好例子。

    那落到人生模式上,我们的日复一日的所做之事,就成为了我们的习惯。难怪有谚语说:「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那如何去识别、甄选、找到那些正确的习惯呢?我归纳了两种方法:

    假设法

    之所以叫它假设法,是我看了巴菲特在佛罗里达大学的演讲,里面他和学生玩了一个小游戏:假设你可以买入坐在你周围的一个同学的余生的10%,当然前提是靠他自己努力而不是靠一个富有的爸爸,你愿意投资怎么样的同学? 当你思考了一个小时后,你不会选择智商最高的,也不一定会选择成绩最好的,更不会选精力最充沛的,你会选择那些更加可以有本质分别的指标:

    1.和价值观相同的

    2.乐于分享,还会把功劳归功于其他人的人

    3.正直的

    4.诚实的

    5.……

    接着,当假设你需要卖出你一个同学余生的10%的时候,你又会考虑到那些因素?同样和成绩、智商无关,你会挑选那些令你厌恶的品质:

    1.爱贪小便宜

    2.不诚实

    3.脾气火爆

    4.……

    这么做的意义,当你把你认可的品质写在左边,你鄙夷的品质写在右边的话,这就是你的路线路,而且是你可以达到的,尽量让你自己多拥有左边的,远离右边的,那么假以时日,你会慢慢变得成功!

    反问法

    我们在培养自己的习惯的时候,也要明白自己是如何拥有那些已经养成的习惯,如此知此知彼,才能有的放矢。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考察自己的「好恶」,检视我们拥有的习惯呢? 看动机!

    赖声川在《赖声川的创意学》一书中提到当巴厘岛被欧洲人发现的时候,每个人都被震惊了,因为巴厘岛上的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能歌善舞,每人都能音乐、美术、舞蹈,并能制作精良的工艺品。

    但是有趣的是,巴厘岛人自己却从不认为自己是艺术家:跳舞是为了祭祀,而跳的不好意味着失去尊严;制作工艺品是为了陪葬,而做的不好则对不起失去的故人,因此他们只是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已。

    同样的道理,当艺术家从废品回收站拉回了一张旧沙发放在展览馆,上面放了一张「旧沙发」的牌子的时候,你也并不认为那就是一张艺术品。

    都是同样的东西,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模式背后反映出的是不同的动机。

    接下来这个任务就变成,如何才能看清楚自己的动机,并且知道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求呢?方法还是很简单:反问法。真正重要的问题都要内向。当我们开始向内问问题,怀疑自己一切所作所为,就是智慧升起的开始。

    赖声川曾经有一群学生当一个大计划的编剧助理。他非常器重他们,教他们学会了这个计划需要的高难度的技巧。到了一个阶段,他们就可以独立作业。也是一到独立作业,学生们做出来的效果就是不一样。虽然虽然旁人说他们是学生理应差一些,但是赖声川不认同,他一直想了解有没有一个根本的问题阻挡他们的创意。

    于是有一天我私底下问其中的一个学生,「你真正关心的是什么?」「我关心的事情很多。」他说。「不要和我说这些,最关心的是什么?」我无情的问到。「我关心社会,关心环境,关心人类。」他说。「说真的,不要说这些。你心中最想要的是什么?」我说。这是他承认了。他其实心中最向往的就是买房子,买车子。

    问道这里,我得到答案了。这个内心的向往终极目标,直接影响了他作品的深度。最然不能责怪这个学生有这样的向往,但残酷的事实是,在创意的道路上,如果心中最关心的就是买房子、买车子,很遗憾地说,这个人的创意将大大受限。

    希望你可以帮到你,早日开启你人生的「欣欣向荣」模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拥有一个「欣欣向荣」的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gsm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