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文
❤️我是法学专业的,每年我们都要做社会调查。社会调查就是检察院委托我们负责未成年案件的一些前期调查,我们会写阅卷摘要分析,会访谈犯罪嫌疑人及其家人,做外围调查,最终给出检察院关于要不要起诉的一个报告。
总之,社会调查是非常辛苦而耗费精力的一项事情。为了让学弟学妹在正式接案子的时候更加熟悉流程,我们从大三开始就要带大二的学弟学妹一起做。也就是让他们把我们写过的东西再写一遍。
分配完的那天,有一个室友打趣地说道:“使唤别人的感觉真好。”我们都笑了,因为一下想起一年以前我们是如何战战兢兢地写了10个小时的阅卷摘要分析还不敢拿给学长学姐看,怕被骂,怕出错的心情。
现在我们自己成了学长学姐了,好像终于不用怀着那种小心翼翼的谨慎的心情了,但是学长学姐就该“使唤”学弟、学妹吗?
❤️在给两位学弟修改的过程中,他们出现了很多错,有的问题是我一再说明是需要更改的,但是重新改过交上来还是错的,这个时候真的很想批评人,但是一想到室友那句开玩笑似的“使唤别人的感觉真好”,我还是以一种更为平和的方式指出他们的错误。
因为不想让学弟、学妹们感受到一种“学长、学姐”式的压力。我希望就像老师说的,我们带学弟、学妹做这件事情是一种“传承”的精神。做这件事情的初衷是利用我们的经验去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了解这项工作。
广而推之,在我看来,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一种良好、平等的相处模式,并不因所谓的“年龄”、“级别”而产生理所当然的压制。
使唤学弟学妹的感觉真好一些“学长”、“学姐”自诩高出一级,就恣意对“学妹”、“学弟”颐指气使,不管是言语上还是作风上,都随时表现地傲慢不堪。这样的人凭借“高人一级”也许会得到表面的尊重,但是绝对不会得到对方发自内心的喜欢和欣赏。
再者,长久习惯压制别人的人,内心总会生出“优越感”,觉得自己处处完美,完全看不到自己的毛病,这样的“学长”、“学姐”除了比对方大一岁,多读一年书,还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基本的尊重,这种尊重不是身份上的阿谀奉承和假意,而是出于人与人之间最直接交往时对对方的一种善意。
去年因为一个比赛认识了别的学院的一个学姐,学姐是学院的学生会主席。那个时候我们团队内部很散漫,比赛在即,需要一个有能力主持大局的人,所以老师请了她过来帮助我们。
我第一见她的时候觉得她个子小小的,很安静。和我想象中学会生主席风风火火的样子完全不一样。
她确实也不是那种风风火火的样子。但是做起事来也是毫不含糊。每次会把我们接下来的事情安排的清清楚楚,最后总是会加上一句“辛苦了”。
比赛嘛,难免会有一些问题出现,但是她每此都是用很耐心的口吻询问大家的意见,我从来没有看见过她气急败坏的样子,也从来没有在她身上看到一点学生会主席的架子。
谁说只有性格“凶”,能“压住”别人的人才能当学生会主席?相反,这种既有领导力,又给别人绝对尊重的人才更让人由衷信任与欣赏。
使唤学弟学妹的感觉真好❤️最为和谐、良好的关系应该是不分等级的朋友的相处模式,就算做不到,保持基本的善意是所有人都应该学习的。
我在学校校刊呆了两年,校刊在一个理工科院校的影响力不是很大,但是呆在这个集体里面我却觉得很舒适。
校刊的主编是个又好看又有才华的学姐,但是我几乎没叫过她学姐。都是叫她名字的后两个字,每次遇到都会开心地打招呼,从来不会假装没看到似的躲过去。因为在这个组织里面,她们从不会用学长、学姐的身份压制我们。我们是在相处,在商量,在讨论。而不是在听,在同意,在检讨。
在这里,我在学东西的过程中,还收获了很多快乐与经验,正是因为这些“学长”、“学姐”的存在,让我觉得“组织”这个东西没有看上去那么可怕,那么死板,那么让人拘束。
使唤学弟学妹的感觉真好❤️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是在相处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当你觉得对方和你是以一种平等的谈话的方式在相处的时候,你自然会放下防备和那层“级别”上的不安感。
这是我理想的学长学姐与学弟学妹的相处方式。虽然我知道,在一些组织里面,“上下级”有很严格的区分。比如学生会里面,关于如何给学长、学姐打招呼,如何办事都有一套规定和标准,但是我认为这并不矛盾。
一个较为规整的组织自然需要规则和制度,只是想要把组织做的更有人情味,确实还要努力。
很多时候学弟学妹与学长学姐之间天然有一种隔阂,但是我总觉得,用一颗更为包容、平和的心去平视别人,总会收获更加真诚的回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