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700261/5d36d1585b9d0935.jpg)
文 | 乄妖乀
参《三国志·先主传》载,‘章武二年(222),夏六月,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改鱼复县曰永安。至章武三年(223),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即距离刘备去世,期间尚有十月时间。故刘备并非如世人印象,兵败不久而郁郁而终。
至于死因,《诸葛亮集》载《先主遗诏敕后主》曰:‘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
下痢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曰,‘以其泄利不爽,名之下痢’。即排便困难,却与腹泻不同。而‘后转杂他病’,应是由肠道引发并发症,最终导致不治身故。
为什么刘备一生屡屡受挫,却总能化险为夷;黄巾以来诸侯相继覆灭,刘备却能逆袭崛起、三分天下?
气质、能力我们暂且不论,毕竟历史留名之辈皆有其独特之处,且此亦并非根本。曹操能够击败四世三公的袁绍一统北方,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孙策兵不过万却能够占据江东,则是抓住了江东区域势力暂时空白之时机;
而刘备一介白身,贩履织席为生,唯一的优势、以及可利用资源即自己姓刘。故后世有言,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
《三国志·先主传》载,‘刘备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
然据《汉书·王子侯表》载,刘贞被削爵夺地后,再也没有任何其相关的记载。而中山靖王刘胜为人喜好酒色,一生之中生子多达一百二十多个,多到自己都分不清楚。其间又有十一子被武帝废掉爵位,导致家族纷纷迁移避祸,族谱混乱,根本无从考究。
且曹魏史学家鱼豢所著《魏略》载,刘备是临邑侯支属,而临邑侯刘让却是常山宪王刘舜之后。
同一时代,二者说辞即相差甚远,背后的含义自然是不言而喻。但正如《唐·吉诃德》中的那句名言,‘只要你能混出点名堂,自然会有人发现你的贵族血统。’刘备称帝后,又有谁会在乎、抨击刘备的血统是否纯正……
刘备织席贩履之徒,却能够拜在儒学大师卢植门下,无非因刘氏血脉而已,进而成功步入士族阶层。后能够逐步崛起,亦是由投奔师兄公孙瓒始。
又如刘备集团早期之重要骨干孙乾,即是卢植的师兄、刘备的师伯,一代儒宗郑玄推荐于刘备。故孔融求救与刘备时,刘备激动尝言:“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
一是激动自己声望的提升,以及士族对其的肯定;二是激动能够与大儒孔融建立人情联系。
刘备出道以来,不断地积累着声望即是一层变相保护。曹操当年的犹豫不决,即顾及刘备当时的威望,以及将其杀死的一系列后果。如果当时刘备仍旧是默默无名,曹操想必不会有丝毫迟疑。
同时刘氏血脉亦是刘备能够缕缕化险为夷、逢凶化吉之关键所在。
汉末刘氏诸侯,参《三国志》载,‘建安二年(197),繇寻病卒,时年四十二。’刘繇死后,孙策方有机会占据江东。荆州刘表之子刘琮,曹操占据荆州后,‘以琮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刘备占据蜀地,‘迁刘璋于公安,归其财宝,后以病卒。’
唯兖州刘岱死于青州黄巾暴民之手,幽州刘虞则死于天使段训之手,即使公孙瓒亦不敢亲自动手。
古代诸侯相互征伐,亦讲究师出有名,否则影响声望、动摇民心。而针对刘氏诸侯更需要势与名,故刘氏血统亦是一层重要保护。刘备数次危机,即是依靠皇室之威望,与个人之声望每每度过难关。
然刘备能够在最后逆境崛起,并非是一种巧合、运气。刘备前期的狼狈,盖因其先天条件不足,需要不断地积累政治资本所致。
而至刘备占据徐州之时,其政治积累已相对充足,并不缺少文臣武将,世家豪族的支持。之所以功败垂成,盖因刘备面对的敌人却是曹操。
曹操于北方掌控天子,大势已成,除却袁绍四世三公,旁人不可与其争锋。面对曹操,刘备汉室宗亲的头衔反而成为其最大软肋,以君令臣,岂有不败之理。
但刘备胸怀大志,并坚定不移,以及刘备前期的积累,亦为后来的荆州立足建立了基础。
《三国志·陈登传》中刘备尝言,‘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陈登亦曰: 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辛弃疾尝有词赞曰‘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亦以自比。
伴随着北方一统,刘备的优势亦随之显现,汉室人心之残留、世家豪族之趋利,与刘备胸怀大志、坚定不移结合,最终刘备‘人和’之势应运而成,至曹操的南征失利,而不可阻挡。
刘备一生是否忠于汉室?是否如同小说一般乃仁义之主?
曹操于《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尝言,‘年少时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可见,曹操是忠于汉朝,其志向是逐步提高,并随着拨乱反正之路越走越远,被大势架着前行,实则是一种被动行为。
但刘备却是不同,参《三国志·先主传》载,‘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於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所谓羽葆者,帝王仪仗中以鸟羽联缀为饰的华盖,亦泛指卤簿或作为天子的代称。刘备则是自小立志、心存野望,且一生坚定不移,可见其意志之坚定,是否忠贞汉室,已是不言而喻,与曹操恰好相反。
不过刘备表面上至少保持着仁义的形象,毕竟刘备成势的基础即是‘人和’。刘备一介白身,没有仁义之名,则将一无是处。
刘备尝言:‘每与操反,其事乃成。’即刘备的自我定位,且异常精准,树立反曹旗帜,最终获得立足天下之政治资本,实际上即是今日所谓之‘人设’。如果刘备前期有足够的政治资源,以刘备枭雄之姿,是否会‘奉天子以令不臣’亦尚未可知……
但无论刘备内心真实想法若何,其保持着仁义能够做到言行合一,一生到底,亦无所谓其心中善恶。
既然刘备多是伪装,小说则尝言‘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那么真实的刘备是否亦是薄情之人?
实则人们心中之印象不过是断章取义所致。就小说情节而论,刘备此言应情应景,首先刘备并未公开言论;其次刘备亦未当着妻妾、女子面前言论。而是在兄弟面前提出此观点,仅是一种高等的御下之术,亦可认为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一种表现,不可以此为薄情之论。
刘备草根出身,一生投公孙瓒、投陶谦、投吕布、投曹操、投袁绍、投刘表、投孙权,坎坷不断……出道以后四处奔波,追逐、逃命已是家常便饭,故而经常造成‘弃妻弃子’之状况。最终造就了“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之形象。
纵观历史风云,但凡心怀大志的枭雄人物,多是薄情之辈。因为他们代表的是无数的利益集团,维持着利益胶着的相对平衡。不可能以个人主义、感性主义为准。
刘备由底层逆袭而上,并不具备多情的外部条件。即使刘备内心多情,后世又岂会知晓,文献所载不过是刘备特意表现之言行而已。
刘备对于三国的历史走向至关重要,地位甚至高于曹操,尊为天道使者亦不为过……
从个人角度而言,刘备一生非常值得后世尊崇与借鉴,并以此为标杆;然从历史角度而言,说刘备是汉末最大‘搅屎棍’亦无不可。
如果没有刘备占据蜀中,或许终将难以三分天下。曹操兵进西川、进而顺江东进,一统天下进程会非常快。换言之,能够为中原大地保留更多的元气,未来的五胡乱华也许亦不会发生。
但从后世角度而言,如今的民族盛事、文化多元,亦得益于数次的南北融合。
故无论世人如何评说,不过皆是从一个角度、一个点出发而已。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性质,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无人能够给予一个人绝对公正的评价,特别是历史迷雾中只言片语,更是容易管中窥豹、以偏概全……
![](https://img.haomeiwen.com/i8700261/0488ffe55a640c2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