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塑生命的人》教后记
《再塑生命的人》,节选自美国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的《加入给我三天光明》。是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读懂它并不困难。所以,本篇课文学习,打算将自读二字落到实处。我的学生,一课时完成教学是奢。继续预设两课时,希望能达到目的。
第一课时,继续学习默读,借助自读提示和旁批,落实自读,学做旁批理解文章内容。
用海伦凯勒的一段话导入,然后让学生捂住耳朵,闭上眼睛感受没有色彩和声音的世界。之后,用语言描写刚刚的感受。
预习检查后,引导学生明确自读课文的学习从何入手。默读“自读提示”,提取信息。梳理出三个关键信息“关注标题”“叙事、抒情、议论”“心里感受”在这个环节,八班学生比七班学生表现积极。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弱,根本原因在于阅读量的不足。随后,引导学生品析“我的老师”和“再塑生命的人”两个题目哪个好?为什么?
紧接着梳理莎莉文老师在文字做的事,然后引导学生认识旁批。从“位置,批注角度,作用”三个方面引导,五个旁批四种类型“提示”“点评”“方法导引”“引发思考”。默读课文,仿照课文旁批自主做旁批。由于课前处理了一下作业背诵的问题,导致学生在批注完成后,没能进行交流。
本节课,从教学设计来说,感觉不满意的地方就是一开始对两个题目的比较,感觉问题提得有些早。应该在读懂文章后再品析,这样学生能说的话应该会更充实。比较满意的是,对于自读二字的落实。一直以来都在说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可是上课时总是有讲不完的话。自读课文经常被上成讲读课,自从开始用部编版教材,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自读。
第二课时,继续批准阅读,感悟莎莉文老师形象,品味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体悟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敬爱和感激。
默读课文,从小组内交流批注心得,小组长为代表展示小组批注情况,教师点评开始。再次引导学生明确旁批类型和作用后,进入人物形象品析环节。
引导学生明白分析莎莉文老师,得从她所做的事儿入手,品析海伦•凯勒得从她的心理感受入手。然后四人一组,开始进行批注点评。
先交流展示对找莎莉文文老师的认识,学生大多能从她做的事中去解析,还有同学看出了侧面描写,感觉比较欣慰,总算是有点安慰。读懂了莎莉文老师后,过渡提问:“海伦•凯勒最终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作家、教育家、慈善家仅仅是因为她遇到一个像莎莉雯这样的好老师吗?”
原本想着确实很快就能够将视线转移到海伦凯勒身上,没想到学生七嘴八舌地喊“还有她母亲的奉献!”听到这样的回答,有点惊讶。但也是顺着着孩子们的思路,引导他们找出文中对母亲的描写,做了简单评析。再提问:“海伦•凯勒的成功,还有别的因素吗?”课堂居然出现沉默,有点无奈。之后生硬转换话题:“一个人的成才,依靠外因就能高枕无忧吗?”这下,学生才明白还有海伦•凯勒自己的努力。
认识了两个人物后,引导学生品悟文中能表达自己对老师情感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叙事中的抒情和议论有什么样的作用。最后,再回到“再塑生命”这四个字,对学生进行情感启迪。
这节课上,学生的表现不够积极。在合作学习时,有不少学生东张西望。展示交流时,流畅表达观点的人不多,大多都是结结巴巴。课堂教学时,最后引导学生品析人物时,老师还是有些心急。
学完这一课,感触最深的就是学生在对海伦•凯勒成才因素分析时的思维模式。有些感慨,现在的孩子似乎已经习惯什么事都是别人的事。上课迟到,是房子的事,因为家离学校太远了。课文不背,是作者的事,因为文章内容太多了。作业没有按时交,是组长的责任,因为他写完后,组长已经抱走了……为什么不能自我审视审视?两千多年前的孟子留给世人的“吾日三省吾身”,真的只是一句话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