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居民生活水平的增长和“一带一路”的影响和推动下,近年来国内出境游数量和增长率均有大幅提升。据调查,中国居民2018年第一季度出游医院为83%,其中48.9%的游客选择在春节出行。更为直接的数字是2017年春节期间出境游人次达到615万,直接让中国的春节假期变成了全球性的“黄金周”,而有机构预测,这一数字在2018年春节,将超过650万。
目前,各大航空公司在竞争过于记录咧的一线城市的国际航线几乎全部处于亏损状态,溢出效应使得国内外航空业大佬们加速向消费升级中的二线城市开辟新的战场。
各大航空公司该如何定位新市场?
1、按照部分航空公司的定义,大体分成三类:国际、国内复合枢纽,国际门户和区域枢纽。毫无疑问,在北上广深航空业面临巨大竞争压力和市场开拓空间极其狭窄的情况下,部分省会城市和地区核心城市,成为区域枢纽,担负起了各大航空公司开启新市场的重任;
2、在这个产业链中,分别存在着地方政府、各大航空公司、跨境游客这三方。对于政府而言,航空业背后的各个供应商,均能为地方政府带来可观的就业岗位以及巨大的经济效益,其次对于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而对于航空公司而言,在当下国内航空业整体状态不佳的前提下,进驻二线城市的收益相当可观,仅就航线补贴一项少则每年几百万,多则每年上千万,甚至南航因为新开从广州出发的国际直达航线被给予补贴资金达到2.68亿元,虽然这种补贴非“可持续发展”之道,但却足以打动各大航空公司的心。另外,伴随着二线城市出境游、出国商业洽谈需求的增长,业绩增长和利润率的上升本身也对各大航空公司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产业链中的游客,也因为免去了从所在城市到航班出发城市间互相往来奔波的麻烦,以及二线城市综合高性价比的优势,吸引了众多的出行游客。
因此,也就可以想象,在近1-2年来,各大二三线城市积极建设中小型新型机场的原因所在了。这背后到底是三方共赢的局面,还是升级版的二三线城市国际航线争夺战的再次上演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章为个人原创,未经同意,严禁转载,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