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读后感

作者: 易简堂主 | 来源:发表于2017-02-19 13:11 被阅读52次

近一段时间,读清代文人作品比较多,开始有《曾国藩家书》,后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现在又有刘鹗的《老残游记》。

周汝昌曾言,有清一代,最佩服两个人,一个是曹雪芹,一个是刘鹗。前面读完《儒林外史》,曾对曹吴做了一个对比,结果各有擅长,论诗词功力,曹雪芹略高,论阅历人情,吴敬梓更胜。现在又加上一个刘鹗。论文学水准,《老残游记》或许不如《红楼梦》,篇幅也小于《儒林外史》,并且残缺不全。故事情节相对简单,人物勾画近于白描,形象不算丰满。可称道的是刘鹗借小说人物之口,把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即所谓一生格物致知所得,都表达了出来。集中表达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借平阴山中玙姑和黄龙子讨论,一个是借泰山斗姆宫逸云之口。前一个偏于社会,后一个偏于人生。用现在话说,就是阐述自己的三观。多年过去,这些论述,对现代的人仍具有教益。无论时代怎么发展,一个人的成长总是沿着一定轨迹的,从无知到有知,从懵懂到清晰,从浅薄到深刻。今人或许比古人掌握了更多的科学知识,可是在对世界和人生的认知方面,这是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命题,所有人站在一个水平线上,最后达到的高度各不相同,与所处时代有关系,但不具决定作用,与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有关系,但也不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思考与觉醒,建立自己的人生坐标和认知体系,构建自己内心的宇宙世界。所谓大千世界,不知不觉者居大多数,后者后觉者极少数,先知先觉者凤毛麟角。至于俗世信教者,吃斋念佛的多,而通其教义的少。

地狱天堂的有无,越来越容易被科学证实。

人的眼睛只能识别可见光范围内的东西,人的耳朵只能识别很窄频率范围的声音,人的大脑只能理解很低维度的空间。这都是人类认识能力的限制。看不见听不到不能理解的,不能说其无。

譬如人行空间,鱼游水中,这都能理解。那么在地下固体里怎么穿行呢?仙侠小说里用地遁,现在有钻地弹。中国历来说鬼生活在地下,其实也好懂,把人行空间反着理解就明白了。鬼无实质,譬如空气,空气还不恰当,用虚无更合适,穿行于固体当然可以了。至于天堂,现在能证明空中确实可以建殿堂,如国际空间站,只是初级阶段,未来建太空城也有可能。天堂或天庭如在另一维度空间里,那更是看不见了。美国电视剧《西部世界》,探讨的东西挺深刻,人类是另一高等生命创造拿来游乐的也并非不可能。世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到的,也是这个意思。

至此,受现代教育影响,我仍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可是我明白敬鬼神是有好处的,人人心有鬼神,意存敬畏,就不敢肆意妄为,无所顾忌,对个人,对社会,都有益处。

相关文章

  • 为什么禁言我的文章?

    今天,简书连续锁定禁言我四篇文章,分别是《我认识的范先生》《最自豪的跑步成就》《我的小学》《老残游记读后感》。 为...

  • 《老残游记》读后感

    近一段时间,读清代文人作品比较多,开始有《曾国藩家书》,后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现在又有刘鹗的《老残游记》。 周...

  • 老残游记读后感

    老残游记这本书是清代刘鹗所作,讲述的是一个原姓铁,号补残的山东游客虚构的游记,内容不外乎除恶济贫,结交挚友,下面讲...

  • 《老残游记》读后感

    鸿都百炼生的《老残游记》借一个摇串铃的江湖郎中两个月的短暂游历深刻揭露了大半个晚清官场和民间芸芸众生之相,不愧为晚...

  • 以物养性 ——《吕氏春秋》读后感

    以物养性 ——《吕氏春秋》读后感 最近不知为什么我突然心血来潮,特别爱看文言文的书。当然像《西游记》《老残游记》这...

  • 大明湖超然楼,泥塑复原老残游记中的济南

    济南,大明湖,超然楼,泥塑复原的《老残游记》。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是刘鹗《老残游记》中的名句,风景如画的济南...

  • 清白话小说与现代小说的用字差别

    以老残游记和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为例子。 句子的结语。 1、我们统计老残游记中一描写段落的句尾词: 有个游客...

  • 读《老残游记》有感

    初中时候,学习历史时,背过刘鹗的《老残游记》。当时,并不以为然。不以为然的原因是,只知晓——刘鹗所著《老残游记》,...

  • 老残游记

    图书链接: 豆瓣 | 天猫 | 当当 | 京东 | ...

  • 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是清末的一篇小说,作为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它在中国的长篇白话小说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小说全书共20回,以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残游记》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hhp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