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回来的路上,同事佳佳提到一个问题:“该不该给孩子做死亡教育,或者怎么做死亡教育?”

佳佳说一次她给女儿轩轩讲《灰姑娘》的故事,当听到灰姑娘的妈妈去世时,女儿轩轩脸色凝重的说:“妈妈,你会不会死?你可不要死呀!”
既然佳佳提到了该不该给孩子做死亡教育,或者怎么做死亡教育,我想她一定是对自己给女儿的回答不太满意,或者说在寻求有没有更温柔的回答。于是,我询问她当时是怎样回答孩子的。
佳佳笑了笑,说,我就说每个人都会去世呀。
我猜测在佳佳回答女儿的时候,她的内心一定有两个声音在打架:告诉孩子自己不会死那不是在欺骗孩子吗?如果告诉孩子死亡,又会不会加重孩子对死亡的恐惧?
佳佳继续说,其实自己从小就很害怕死亡。小时候和爸爸妈妈分床睡后,自己经常是害怕的钻到被窝里哭泣,有时候还会跑到爸爸妈妈的卧室里央求和爸爸妈妈一起睡。
这样的感觉一直持续到长大,虽然长大后自己不再像以前那么惧怕,但是当参加葬礼的时候,自己依然很担心,很紧张。
佳佳接着说自己都没有很好的面对死亡的心态,自然也不知道该怎样和孩子沟通死亡这件事。

短暂的沉思后,我和佳佳聊起我和女儿的沟通。
女儿小涵在四五岁的时候也有问过我,“妈妈你会不会死?”当时,我的并没有给孩子解释我会不会死,而是将话题转移到“妈妈很爱你,因为爱你所以会好好活着。”接下来,小涵笑了笑,便不再刨根问底的寻求妈妈会不会死的答案了。
后来,我也给小涵看过绘本《小鲁的池塘》,故事中的小女孩在面临好友死亡时内心的感受、愤怒、难过、失落和不舍,再用各种活动来宣泄情绪,为自己找出一条出路。
通过温柔的文字,小涵了解到生命的存在与消失都是一种必经的过程,因此我们更应该要珍惜身边的人。

曾经教过的一个小男孩Peter。Peter六岁时,一天,Peter的妈妈和我沟通,她说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问:“妈妈你什么时候死呀?”
当时妈妈听了很不开心,疑惑孩子为什么问自己这么不吉利的话,但是可喜的是她并没有训斥孩子,而是温柔的回答:“妈妈这么爱你,才舍不得死呢。”
听了妈妈的回答,Prter闪了闪狡黠的大眼睛把妈妈搂住,说:“妈妈,我也是,我爱你,也舍不得死。”
听了Peter的回答,妈妈的眼眶湿润了,原来孩子在试探妈妈对他的爱。妈妈庆幸自己没有武断的训斥孩子不应该说这么不吉利的话,否则永远都不会知道孩子的内心是这般想法。
联系自己教育小涵的经历,以及Peter妈妈分享的故事,我说:“其实,死亡教育不用太早,因为幼儿阶段的孩子对死的恐惧更多的是因为怕爱的失去,对于年龄小一点的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和爱比真理更为重要。”
佳佳听了,点点头,若有所思。

从心理学研究来看,年幼儿童对死亡的认识一般经历这样两个阶段:
1、分离的阶段:0~3岁,无法分辨“死亡”和“分离”的差别,有强烈的“分离焦虑”。在此阶段,亲密和持续性的身体接触最重要。
2、结构性阶段:3~6岁,学龄前的儿童理解的“死亡”即躺下不动、不呼吸,会玩“办家家”装死,常认为死亡是可逆的、暂时的,就像卡通片一样,还常将死亡与睡着或旅行相联系,有时会害怕睡觉。这个年纪的孩子需要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以及持续性的身体接触、重复的温和的教导,直至成熟的死亡观初步形成。
所以,对于幼儿园(3-6岁)阶段的孩子,父母首要做“生命教育”,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意识,而非“死亡认知”。
当然,家长一定要切记,在和孩子表达“死亡”的言论时,千万不要去吓孩子,不要因为语气和言辞让孩子对死亡产生过度恐惧感。
人的一生终究在寻求两样东西——安全感和认同感。
所以,做不做死亡教育或者怎样和孩子谈及死亡的前提是一定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在爱的沐浴中,真理才是温柔的,易接受的。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