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迁》读书笔记|如何控制愤怒
本周学习的书目是《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本章题目为《第4章破局思维》。
01 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
斯坦福大学精神科教授保罗·瓦茨拉维克在《改变》这本书中提出过一个很有洞见的概念: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
事情有两种改变的形式:一种是不影响原有模式的改变,叫作“第一序改变”,也就是“状态改变”;另一种是模式的改变,叫作“第二序改变”,其实也就是“模式改变”。
第一序改变:系统内改变,改变状态,改变体验。
第二序改变:对于系统的改变,改变模式,改变结果。
想象你在开手动挡汽车,踩油门提速是第一序改变,而换挡则是第二序改变。如果你陷入一场噩梦,你在噩梦里跑、跳、躲避、溺水、打架……这些都是第一序改变。除非你真正醒过来,才能跳出这个噩梦,醒来是第二序改变。
你没法仅靠踩油门就换挡,也没法通过在噩梦中做点儿什么来中断噩梦,所以如果当前的办法无效,你就需要从第一序改变跃迁到第二序改变。
『何远舟的得到』:「别名起的好,状态改变与模式改变。」
02 第一序的改变会妨碍第二序改变
有时候第一序的改变往往会妨碍我们做出第二序改变。法国有一句谚语:我们常常改变,是为了不变。
例子:
- 那位出了问题就一顿道歉的同事。他的道歉只是为了更深地掩饰自己——听不见指示、搞不清重点、划不明白边界。态度的改变,就是为了心智模式不用改变。
- 常常有人来咨询职业发展:“我现在做得不是很专业,喜欢的那个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好,我是不是应该去尝试追逐梦想?”
选择新领域不一定是坏事,真正的麻烦是你没找到“做得不是很专业”背后的原因。这样在尝试新东西的第一序改变发生后,你又会重新开始“做得不是很专业”的循环。
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问题,选什么都不会好。更加可怕的是这样做还会上瘾。因为宣布“我不合适”太容易了,而认识到“我有问题”很难,所以很多人在选工作、选公司、选感情上,都用选择代替努力。
03 没有多少人真正理解系统
罗伯特·M·波西格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里写道:“即使工厂被拆除了,只要它的精神还在,你就能很快重新建立起来一家。如果一场革命摧毁了旧政府,但新政府的思想和行为的系统模式没有变化,就难以逃离再次被推翻的命运。关于系统,很多人挂在嘴上,但没有多少人真正理解。”
04 什么是系统
- 所有的系统都是由元素、关系和功能三部分组成;
- 元素之间的关系比元素更重要,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多出来的部分就是元素之间的关系;
- 关系结构不变,系统的结果也不会变。第二序改变,改变的就是系统的结构。
05 还原论
工业化时代,我们发展出来一套科学的、有逻辑的、不断细分的系统,最后把事情拆分成很多元素的思维方式,我们称之为“分析”。
福特的流水线就是典型的细分思路——最早的汽车只有几个老师傅手工完成,福特把汽车的安装分成几千道工序,细分到普通人一经训练即可上手。然后福特把汽车车架悬挂起来,让它们以一种恒定速度在车间转动。这极大程度促成了分工、提高了效率。福特这种思维方式就叫作“还原论”,复杂的事情可以拆分为各部分的组合来分析。
这种思维方式帮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分子原子的发现、各个专业学科的出现、流水线的发明,都依赖这种细分的思维方式。根据这种思维方式,如果一个事情出了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增加或替换一个元素,如果短期有效,那么长期也应该不错。
06 还原论好,还是系统论更好
到底还原论好,还是系统论更好?
其实角度没有好坏,都是简化世界的一种方式罢了。主流的观点是:在解决独立、单点、局部的简单系统时,还原论的思路更加有效;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系统论的方法则更加有效。
在分析物理、化学这种非生命体、自然科学的时候,还原论更有效;在讨论生物、社会、心理这种生命体、交互性多的领域,系统论更重要。比如自然界的生态问题、社会金融、企业经营、人际关系、慢性病、心智模式……这些复杂、交互的事情,用单维的方式解决问题,问题会越解决越多。
07 勤奋的三重境界
勤奋也是有境界的:低水平勤奋靠努力,中等水平勤奋靠方法论,高水平勤奋靠选择目标。
08 如何控制愤怒
好的方法论不和自己对抗,而是简单利用人性。比如我在《心理自卫术》里面讲到如何控制愤怒,不用大段的心理学技术,只要数数就好。别看数数很简单,其实有窍门:第一,千万不要正着数1、2、3、4、5、6……这是战备状态,数到10就冲出去打架了;第二,不要按照数字顺序数,这调用不到理智脑,要间隔数:13、11、9、7、5……这样数到1就平静了。
09 多层系统
每一层都调用其下一层,又被其上一层所调用的系统,就叫作多层系统。高效能系统是一种典型的多层系统。
例子:多层系统在生活里也特别常见。人体就是一个多层系统。意识——大脑——器官——细胞——DNA(脱氧核糖核酸),层层调用。现代组织沿用了这种多层系统: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教练技术中则把人的行为和意图分成“愿景——身份——信念——能力——行为——环境”6层,称为逻辑层次。
10 多层系统的两个共同点
所有多层系统都有两个共同点。
- 上层决定下层
目标决定了使用方法,要省时间,要出效率,要性价比,选用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
方法论决定努力方式。 - 下层无解,向上一层
努力收益不高,就要找方法;方法论太多学不过来,就要重新设定目标。在多层系统里,每一层都是其下一层的第二序改变。
在多层系统里,我们最容易进入的误区就是“低水平勤奋”,其实就是“低层级努力”。因为低层次的部分好把握,也容易看到,殊不知答案根本就不在这一层。
例子:
- 一个人的外在成功,是“能力——站位——趋势”的多层体系。如果努力了还没有成功,不妨关注下站位和趋势。
- 知识体系是一个“信息来源——学习方法——联机大脑——解决问题”的系统。如果信息来源太多,不妨升级学习方法;如果学习方法不行,不妨尝试外包一部分知识,重要的是时刻回到顶层思考——这对我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
- 写作是一个“细节——句子——段落——框架——主题 ”的多层结构,最好的写作方式是自上而下的。但是我在写作不顺的时候,常常不小心掉入低水平勤奋的陷阱。比如我开始构思一篇文章的框架,这其实是最重要的部分,但实在费脑子,于是我开始查资料(最底层),来回修改其实没有什么区别的文字(句子),往往这就能搞半天。有时候更糟,我反复“调整状态”,收拾东西、擦桌子、吃东西、看一集美剧,充实地干了一天,结果当然一点儿都没有改变。
11 ETA脱困四问
“情绪——事件——目标——行动”是一个多层系统,当你发现自己困于事情或情绪中,可以用“脱困四问”来重新设定行动。一旦你发现自己被事情或情绪所淹没,不妨跳出来自己想想“脱困四问”。
- 第一问(Emotion):我在什么情绪之中?给自己的情绪打个几分?(找出情绪类别)
- 第二问(Event):发生了什么?尝试客观不带情绪地描述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发现不能客观,还带有情绪化的语言,请返回第一层,继续处理自己的情绪。(挖掘情绪背后的事实)
- 第三问(Target):我原本想要什么?情绪一定是对自己的不满意,通过对情绪背后事实的描述,就可以发现产生情绪背后的初心——某种期望或目标未能达到。(找到期望目标差距)
- 第四问(Action):我如何改进?找到目标差距,就要正视自己,如何改变行动从而达到期望的目标。(行动改变)
『何远舟的得到』:「其实在于对情绪的识别与界定,第一问最为关键。」
12 NBA球队主教练实现冠军目标的拆解思路
如果你是一支NBA(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球队的主教练,赛季之初球队提出口号“问鼎总冠军”,你该如何控制这个目标的实现?赢得总冠军,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需要战略战术体能,最后可能还要靠状态,是个复杂系统。
下面是一个实现冠军目标的拆解思路。
冠军路线:要得总冠军,先要进入季后赛;要进入季后赛,常规赛就需要进前八;要确保进前八,就要在常规赛赢得82场比赛中的50场。
成功出线:要赢50场,可以细分下哪些场比赛一定要赢、哪些争取拿下、哪些保留实力。
赢得一场比赛:要赢一场球,就要多进攻和多防守;进攻手段是远投和上篮,防守手段是防止对方远投和上篮。
得分点:创造更接近篮筐、无人防守的得分点,可以用挡拆、传球、吸引、包夹等各种战术,一打多形成局部优势;防守就是破坏对方的这两个得分点。
训练目标:为了掌握战术,需要平时刻意练习,配合动作训练。
体能支持:为了完成训练,需要制订日常严格的素质训练计划,营养跟上。
13 掌控者和机会主义者
心理学把人的控制点分为4类:能力、努力、难度、运气。
这个世界永远有两种人:掌控者和机会主义者,于是就是两种掌控思路。
掌控者懂得把注意力尽可能放在内部、稳定的因素上。就有在他们心中,注意力是这样分配的:能力>难度>努力>运气。 他们的内心对话是:
这个事情的确很难,但以我的能力应该可以做到这个程度,我要尽全力,其他就交给老天了。
以这种状态做事,增强的是能力和对任务评估的眼界,能力和眼光长期都可控,这样的人生可控性会越来越强。
而越是糟糕的掌控者,越是机会主义。他们把时间花在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上。在他们的心中,注意力是这么分配的:运气>难度>努力>能力。 他们的内心对话则是:
也许这就是个机会呢?希望不要太难,其实只要是个机会,我努力是没问题的。能力这种事情,确定是机会再练。
这种人把人生都押在外部常常变化的领域,所以你注意一下,他们的问话思路永远是:能赚钱吗?机会大吗?难吗?投入大吗?遇到这种人,我一般回答:你别做了,没戏。即使真的走了狗屎运,这成功也不可控,会狠狠地掉下来。
14 组织的多层管理
组织是最经典的“愿景——战略——资源——管理——执行”多层系统,我们常常在某一层很强,就会忽略其他层级,导致失控。
梦想家类型的领导人,往往死在不食人间烟火的管理制度,以及实在太少的工资上。他们充分理解愿景的重要性,却忽略了管理的人性,以及生活压力消磨人的速度。
战略精妙的领导人,则很容易死于方法论。迈克尔·波特在企业战略界的功力毋庸置疑,他提出的“五力模型”是战略界的黄金定律。但是波特自己创办的咨询公司Monitor Group却在2012年破产,后被变卖。我们因此就能说波特的战略理论错误吗?其实这家公司的问题出在经营管理层面。
狼性文化则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刺激足够强,愿景文化都是扯淡。这样的组织执行力很强,壮大速度快,但其实很容易做大了就散伙、就分裂。
真正的好组织,都是多层控制的。阿里最核心的两个部分是企业文化和销售团队。清华控股的董事长徐井宏对于组织的多层管理有精彩的总结:家国情怀、学者智慧、商业思维、江湖行动。
15 把控多层系统三个原则
把控一个多层系统有三个原则:多层布点、单点可控、目标折射。
- 多层布点
一般人看问题,容易理解为线性关系:赢球——再赢——常规赛进前八——季后赛——总冠军。其实控制胜利的关键是在每一层级放置足够多的控制点,最终把获得总冠军的目标控制在一个可控范围内。这些点不仅要关注目标层面,更要拆分到战术、技术、体能层面,每层抓紧控制住。
在某一些关键层,甚至要同时放置23个控制点,进攻时让23个控制点的球员同时进攻;体能层准备一定的板凳球员;战术有1~2套……控制点越多,越可控;越可控,人的心态越好,越稳定;反之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 单点可控
你也许提出了一个伟大目标,也列出来详细的每一步计划,但是同事们为什么都表情迷离、不为所动?还是因为你自己内心不安?也许还有另一个原因,控制点没有落在可控区域。政府工作者喜欢说“抓手”,这个抓手就是控制点。
心理学把人的控制点分为4类:能力、努力、难度、运气。
掌控者懂得把注意力尽可能放在内部、稳定的因素上。就有在他们心中,注意力是这样分配的:能力>难度>努力>运气。
以这种状态做事,增强的是能力和对任务评估的眼界,能力和眼光长期都可控,这样的人生可控性会越来越强。 - 目标折射
既然目标的达成是一个多层系统,那么在不同阶段做偏离直线的行动有时更好。这种情况,称为“目标折射”——在多层系统,直线会失效,你需要根据层级特性调整切入点。最后的成功路径,是一条折线或者曲线。
所谓成熟,就是理解了世界的复杂性,不再要求一味走直线。在路线问题上,拥抱折射,在最终结果上专注不动。两点之间,阻力最小的线最快。
16 思维惯性导致失控
当多层系统失控,就要还原到问题的层面解决,否则只是隔靴搔痒,会导致失控。但是越厉害的人,越容易有思维惯性——过去这么做可以,那么未来也要这么做,这就很容易导致失控。
人体是一个“生理——心理——意志”的多层系统,现代人过于强调大脑,而忽略了心灵和身体其实是另外一套系统。很多心理疾病因思维过度引发,“神经症”患者就总希望通过思维层面控制一切,而很多人失眠、焦虑甚至人格分裂,都是因为想得太多,引起了情绪上的不适。如果大脑继续压抑,情绪出不来,就向生理层施压成了生理疾病。
当一个复杂系统出现问题,不要停在自己熟悉的层面上,退后一步,看到系统。
- 人生不如意,也许并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选择不对;
- 工作效率低,也许并不是精力不足,而是目标太多;
- 关系不亲密,也许并不是因为眼前这件小事,而是情绪积蓄已久;
- 不够有钱,也许并不是你不够节省,而是不懂得如何投资。
例子:
- 意志力过强的人总希望能用“意志力”来改变身体(物理层面)。李开复在得癌症之前,就经常和人家比谁回邮件更晚,后来回想起来觉得可笑。成功人士在巅峰时期都有幻觉,总觉得思维和意志的胜利能控制一切。身体首先不干了,对大脑说,你做生意好、想问题好,就非要老子血压也好?老子不归你管!
- 比如,商界领袖都需要强大的意志力,他们相信意志力能解决一切。《史蒂夫·乔布斯传》里说乔老爷子热爱冥想、打坐。他坚持认为自己只要素食加冥想,癌症就会得到控制。这种虚假的掌控感,让他的胰腺癌发展到了危及生命的地步。
17 付出还是投资
当问题在一个层面失控,向上跃迁一层,重新定义问题,往往有解,设计思维称之为“重新定义问题”(reframe a question)。
有一位企业家过来找我抱怨:
“团队里有个我培养了很久的年轻人,就因为另一家公司给的工资高出2000元,要跳槽,多年的付出都喂了狗。难道真心付出真的没有好报吗?”
我问他:“是付出,还是投资?”
“怎么说?”
“如果是付出,你付出的人收入高了,你应该高兴才对啊!如果是投资,投资就会失败嘛,下次提高眼力,给投资多上保险就对了。”
别人走不走控制不了,但是投资的眼光和手段,总是能控制的。
你看,从“付出”和“投资”的定义上重新做区分,无解的问题也就有解了。
18 皇帝们如何管控一个思想的多层体系
封建国家没有互联网,大伙儿怎么想,主要看几个文化人怎么说,所以封建国家很重视思想控制,摧毁或者至少控制自由知识分子的思想。好,现在给你个机会穿越。如果穿越到古代,成为皇帝,要控制知识分子,你该怎么办?
- 方案A:焚书坑儒——物理层面摧毁信息源,生理层面摧毁人,简单粗暴快,但春风吹又生。而且国家也暴戾十足,很快灭亡,如强秦。秦始皇不懂系统思考啊。
- 方案B:文字狱——生理层面摧毁一小部分,心理层面的震慑大多很有效。但是文人马上变着法儿迭代,写个小说映射你,写个藏头诗挤对你,防不胜防,如清朝各种小说。
- 方案C:找群宫廷文人,与之写文对骂——这个效果不佳,历来文章写得好的都是自由的灵魂,拿俸禄的效率不高。
这些以暴易暴的线性思维对文化人不好用啊,最后设计出来最精妙的,是一套自上而下的系统解决方案。 - 方案D:科举制度——设计一套在自我实现(家国天下)、归属感、认同感(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生理和心理(颜如玉、黄金屋)方面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完整多层结构,以及自上而下降维攻击的解决方案,直接改变价值观。开科取士,天下共趋之。
什么?写自由议论文?别闹,老子正准备考试呢!!
这个封闭的小系统非常有效,从内部几乎完全不可灭。一直到1840年我们集体被炮声震醒,被更高层级降维攻击,即现代社会的科学、民主与经济体系,我们才发现,这些系统更强大,比自洽更重要的是开放。
19 一个“大牙缝”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20世纪的催眠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我师从他的弟子玛丽莲博士,在她的教练课上听到了这个故事。在某天一个饭局上,我转述给了一群央视的媒体人,里面坐着一个记忆力惊人的家伙。7年后他认出我,复述了这个故事,邀请我一起搞个专栏,他就是罗振宇。
米尔顿·艾瑞克森是个伟大的教练,他懂得相信人的优点,甚至懂得相信人的缺点,他深信每个人的潜力。
一次去加拿大讲学,当地一个心理咨询师来寻求帮助,这位咨询师有一个名叫丽莎的来访者有严重的自杀倾向,经过长期治疗都没有好转。艾瑞克森答应见见这位丽莎,帮助她走出困境。他翻看丽莎的报告:一个普通的加拿大女子,微胖,32岁,独身一人,在一家当地的公司做文职工作。照片上她紧紧抿着嘴,没有神气。
艾瑞克森在一个下午见到了丽莎。轻松的交谈以后,艾瑞克森慢慢发现丽莎的一个秘密,丽莎总是抿着嘴,没啥表情,因为丽莎有一个大牙缝。这牙缝有多大呢?这么说吧,透过牙缝,都能看到她嗓子眼儿——同事都不叫她丽莎,而是“大——牙——缝”。
丽莎很自卑,一直闭着嘴。“这样,牙缝就看不见了吧。”她想。
丽莎在公司里有自己喜欢的男生,是一名工程师,对方听上去也对她有些好感,但是她从来不敢和他说话。
大牙缝是丽莎自卑心理的种子,慢慢地,这颗种子长成大树。丽莎有严重的抑郁心理,甚至有了自杀倾向。
艾瑞克森告诉丽莎,他愿意试试看做个治疗。但是要设立一个约定:如果她真的要自杀,一定要提前告诉他。艾瑞克森说:“让我们玩个游戏,我们先飞……一会儿。你要答应我,不管我接下来告诉你要做什么,你都要努力去做。”
大牙缝觉得,不妨一试。
艾瑞克森在她耳边轻声讲了要她做的事。
大牙缝回到自己家里,拉上窗帘,含上一口水,拿出一面镜子,放到一米以外的地方,尝试她昨天收到的怪老头的指示——训练自己从牙缝里滋水,并且要滋到一米以外。
“这个老头比我正常不到哪里去,”大牙缝一边滋一边想,“不过,还挺好玩的。”
接下来几周,大牙缝丽莎每周都去见艾瑞克森,他们会聊很多东西,她甚至觉得,那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但每次艾瑞克森都要检查滋水进度,还不断提出新的指标:“很好,你能滋一米啦,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一米五、两米,再下一步,要提高精准度——直接打中镜子里面你自己的脸。”
不知道是因为治疗还是滋水,丽莎的情绪好像好多了。
第六周,大牙缝丽莎已经能够轻松打中两米以外镜子里自己的脸。这天,艾瑞克森对她说:“还记得我答应你要飞……一会儿的事吗?你的机会来了。”
他在大牙缝耳边,说出了那个危险的建议。
刚听到一半,大牙缝尖叫起来说:“不——行——!这怎么可能!”
不管有多么不情愿,这事有多难堪,丽莎第二天还是去了。
她含上一口水,躲在公司茶水间拐角处——那个技术工程师的必经之路,心里暗暗祈求,不要来,不要来!
不过等到那个工程师端着一杯咖啡走进自己的“射程”,丽莎从拐角处跳出来,瞄准他的脸,以练习了6周后达到的精准度,向他狠狠地滋了一脸的水!
这就是艾瑞克森,这个疯老头的指令。
“啊——”
打中了吗?不知道。丽莎满脸通红,捂脸就跑,一直跑出办公室,包也不管了,一天没上班。
第二天上班,一进门,她就感到整个办公室都在看她,不是幸灾乐祸,而是那种惊喜派对曝光前,每个人脸上诡异的微笑。
她低下头,红着脸走到办公桌前,看到办公桌上有一张用蓝色钢笔写的卡片,熟悉的字体来自那位工程师。
“有空去喝杯咖啡吗?”
5年以后,艾瑞克森重新回到加拿大讲学。
一天下午,有人敲门。刚打开门,一个小女孩就咚咚咚地跑上前来,滋了艾瑞克森一脸的水!
天哪!她有一个大牙缝!
抬头看去,门口站着俏皮的丽莎,她挽着她的技术工程师丈夫,他们笑得乐不可支。
我们都有很多的资源,但是你是否相信,不完美也是一种美。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藏起来的大牙缝,你是否相信,那个你最想隐藏的东西背后,也有快乐的可能。
你是否相信,有这些缺点也是OK的。
理解:这是一个关于系统的失控和掌控的故事。
丽莎一直活在牙缝的阴影里:别人越是嘲笑她,她越是不自信;越不自信,牙缝问题就显得越严重。“我是个笑话!”这是一个人生的负面回路。艾瑞克森帮她重新搭建了一个正面回路“控制牙缝”。用牙缝练习滋水,做得很不错!这一瞬间,治疗已经发生,丽莎的人生慢慢出现了一条自信回路,越来越自信。
再上升一个层次来看,丽莎的自杀行为貌似消极,其实是深深地渴望被爱的表现。当自信重新回到丽莎身上,为什么不试试看抓住自己心爱的人的目光,组建一个更大的系统呢?最后,丽莎有了一个美好的家庭生活。
20 拾遗:笑话-三个乞丐
三个乞丐冬天在巷子口讨饭。甲对乙说:“我要是皇帝就好了,我就让公差把这条街的剩饭全部都收来归我,不用讨。”乙说:“你就知道讨饭!我要是皇上,我就打个金斧头,每天砍柴去。”丙嗤之以鼻:“你们两个穷鬼!都当了皇上,还要干活吗?让娘娘们天天烤红薯伺候我吃!”
这是尾巴。
PS:阳志平老师说:在任何时候,精读一章错不了,它是一种性价比极高,并且容易坚持十年以上的方法。我准备通过每周读一章书的最小行动,降低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日拱一卒向前进。以十年时间尺度自我修炼,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盈而有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