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周读一章齐悦梦想大型社群散文
(8)2019年第4周.这才是心理学.心理学充满生机

(8)2019年第4周.这才是心理学.心理学充满生机

作者: 史远方 | 来源:发表于2019-02-03 12:40 被阅读11次

    (8)2019年第4周.这才是心理学.心理学充满生机

    2019年1月22日 18:20:12

    写在前面:这是个人每周读一章活动的第8次打卡,2019年第4周。我决定每周读一章书,坚持十年以上。

    本周学习的书目是《这才是心理学》,本章题目为《第1章心理学充满生机:在科学阵营里左右逢源》。

    00 认识一下作者

    (加)基思·斯坦诺维奇(Keith E. Stanovich),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教授,曾担任加拿大应用认知科学首席科学家。他的研究领域是阅读和推理的心理学机制,迄今已发表200多篇论文,出版了7部著作。在一项对于论文引用率的调查中,斯坦诺维奇位列引用率最高的50位发展心理学家之一。斯坦诺维奇教授于2010年获得格威尔美尔教育奖,并于2012年荣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桑代克终身成就奖。

    01 心理学如何独立

    仅说心理学是关于人类行为的科学,并不能将它和其他学科区分开来。应用性也不能证明心理学具有任何独特性。

    只有两点能证明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一,心理学研究采用科学方法来探究人类及动物的所有行为;其二,从这一知识衍生出的实际应用是具备科学基础的。

    02 什么是科学

    理解什么是科学。或许我们可以从“什么不是科学”入手。

    按这种方法,我们能摒弃大部分常见的错误观念。首先,科学并不是由内容来定义的。我们不能将宇宙万物分为“科学的”和“非科学的”两类。科学也不能按照特定实验器材的使用来定义。

    科学的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特征:(1)应用系统的实证主义;(2)产生公共知识;(3)验证可解决的问题。

    1.系统的实证主义

    如果在任何辞典中查找“实证主义”,你会发现它的意思是“基于观察的实践”。科学家通过验证来找寻世界的规律。纯粹、单一的实证主义还不够。对于自然世界单纯的、非结构化的观察并不能导致科学知识的产生。

    科学观察被称为“系统性的”,是因为它是结构化的,所观察的结果能够揭示自然世界一些潜在的本质。科学观察通常都是理论驱动的;它们检验有关世界的各种不同解释观点。它们是结构化的,因此可以根据观察结果,决定哪些理论得到支持而哪些则被拒绝。

    2.公共性的、可检验的知识:可重复性和同行评审

    科学通过可重复性来实现其公共可检验性的理念。一项发现如果想在科学界获得公认,就必须以一种能够让其他科学家尝试相同实验并获得相同结果的方式呈现给科学团体。

    再次强调,我不认为所有发表在具有同行评审机制的期刊上的所有观点都必然正确。相反,正如我先前所强调的,发表只是一个最低的标准。然而关键在于,任何一种理念、一个理论、一项主张或疗法如果不能在有同行评审的学科文献中获得适当的收录,问题就很明显了。

    3.实证可解的问题:科学家对于可检验理论的研究

    科学针对的是可解决的、明确具体的问题。“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就不是一个可实证的问题,因此不属于科学领域。“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同样也不是实证问题,因此也不属于科学领域。

    科学通过以下方式得以进步:提出理论解释世界中的特定现象,根据这些理论作出预测,实证地检验这些假设,基于检验的结果对理论进行修正,通常次序为:理论→预测→检验→修正。

    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Stephen Pinker, 1997)讨论了“未知”可以划分为“问题”或“玄谜”。如果是“问题”,我们知道其答案是能找到的,即使我们目前还没有答案,我们也知道它大概是什么样子。如果是“玄谜”,我们甚至不能想象答案可能会是什么样子。利用这些术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就是将玄谜变为问题的过程。

    03 用民间谚语来指导行为的误区

    当我们觉得需要对行为作出解释时,往往搬出一箩筐关于人类行为的普遍真理、说教及谚语。这些关于行为的常识存在一个问题,它们之中有不少是自相矛盾的,因此也是不可证伪的。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听到或说过“三思而后行”——若不是我依稀记得之前有人告诫说“该出手时就出手”,我还会觉得这是个有用的、直接的行为建议呢!

    “小别胜新婚”明确预测了一种对于事件的情绪反应,但“眼不见,心不烦”不也同样如此吗?

    如果“欲速则不达”,那为什么有时我们又听到“时不我待”?

    既然“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为什么又说“三个和尚没水吃”?

    如果我认为“行走江湖,安全第一”,为什么也相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如果“异性相吸”,为什么又“物以类聚”?

    我劝许多学生“今日事今日毕”,但我希望没跟我刚刚指导过的那个学生说过这番话,因为我刚还跟他说“要顺其自然”。

    04 世俗智慧不可靠的例子

    4.1 农村出来的人更加适应军旅生活吗

    邓肯·沃茨(Duncan Watts)将他的一本书命名为《一切都显而易见:一旦你知道了答案》(Everything Is Obvious: Once You Know the Answer)(2011)。沃茨论述了拉扎斯菲尔德(Lazarsfeld)的一篇经典文章(1949),60多年之前,拉扎斯菲尔德在应对“社会科学不能告诉我们不知道的任何事情”这一普遍的批评时,他列举了对600000名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士兵进行调查后得到的一系列发现,例如,农村背景的士兵在服役期间比城市背景的士兵有更好的精神风貌。人们可能会倾向于认为所有的这些调查结果都显而易见。但是让我们以这个结果为例:人们倾向于认为,显而易见,农村出来的人更加适应严苛的物理环境,因此也肯定能更好地适应军旅生活。其他类似的结果同样显而易见。接着拉扎斯菲尔德使出了他的杀手锏:其实所有的发现都与最初呈现的陈述观点完全相反。例如,事实上,来自城市的士兵比来自农村的士兵在服役期间有更好的精神面貌。

    4.2 读书多的孩子不擅长交际吗

    世俗观念(或称“常识”)出现谬误的例子俯拾皆是。比如说,有一种说法是,学习好或读书多的孩子都不擅长交际和体育。这个观点虽然错得离谱,但在当今社会上极为流行。有大量证据表明,与“常识”世俗观念正好相反,爱读书的人和追求学术成就者与不读书者相比,有着更强健的体魄,而且更常参与社交活动(Zill & Winglee, 1990)。再比如,学习成绩好的儿童比学习成绩差的更容易被同伴接纳。读书多的人比不读书者更愿意运动、慢跑、露营、远足、维修汽车等。

    4.3 低自尊导致攻击行为吗

    20世纪90年代风行于社会和学校的一种世俗观念是,低自尊导致攻击行为。但实证研究显示,攻击行为和低自尊并无关联。相反,攻击行为似乎往往与高自尊相关同样。与之相似,过去20年间有一个非常流行的假说认为,低自尊会导致学业不良的问题。事实上,自尊和学业成绩之间的真实关系可能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假设恰恰相反:是在校成绩(以及生活的其他方面)的优秀导致了高自尊,而非后者引起了前者。

    4.4 孩子会给父母带来幸福吗

    考虑另一个常见的世俗观念——“孩子会给父母带来幸福”。如果我们考虑退休后孩子会带来的好处,这个陈述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对的。人们回首往昔时,的确会发现孩子带来的幸福。问题在于,人们常常混淆回忆的观点和对真实事件的体验。从有孩子的例子看,两个观点是十分不同的。在年老时,觉得有个孩子确实令人开心。但是,就连续性、继时性的快乐(与追溯性的回忆相反)来说,孩子实际上让人的快乐减少。现在有一系列文献采用所谓“经验取样法”(experience-sample)观察人们在不同时刻的幸福程度,研究发现了一系列的趋势,例如结婚会增加幸福感。同时还发现,父母的幸福感会随着第一个孩子的降生降低。当第一个孩子成年时,幸福程度回弹一些,但随后又降低得更多。只有当最小的孩子离家自立后,婚姻幸福感才回归到没有孩子时的水平。

    05 年轻的心理学的两难境地

    作为一门学科,心理学总是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一些人反对把心理学称为科学,否认心理学家可以建立关于行为的实证理论;另一方面,另一些人则由于惧怕心理学在某些行为领域揭示的真相会威胁到他们的信仰,而反对心理学家在这些领域进行研究。

    PS:阳志平老师说:在任何时候,精读一章错不了,它是一种性价比极高,并且容易坚持十年以上的方法。我准备通过每周读一章书的最小行动,降低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日拱一卒向前进。以十年时间尺度自我修炼,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盈而有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8)2019年第4周.这才是心理学.心理学充满生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ruy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