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一项事物,首先要明确其定义。新课程标准对运算能力的定义是:运算能力主要是指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能够明晰运算的对象和意义,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运算的问题,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策略解决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运算能力有助于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从历年中考试卷来看,与运算有关的题目有90分左右。七年级知识点在中考考卷中的分值约占四分之一,也就是30分左右,都属于送分题。这些题目,与运算能力有关的占到了25分以上。计算重要性不言而喻,得计算者得天下。高中数学,更是拼运算能力。
数学核心素养的体现,与“能力”有关的只有三个,分别是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既然是一种能力,那就可以通过练习获得。任何能力的提升,都不是一蹴而就。长期的积累和努力才能造就快速提升的能力。那么你需要做的是每天不停地计算。从速度和正确率上把握好时间,从易到难开始每天的计算。
运算能力隶属于数与代数范畴。数与代数包括:第一,数与式,如七年级上册的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七下的实数;八上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分式;八下二次根式等都属于数与式。第二,方程与不等式,如七上的一元一次方程;七下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八上分式方程;九上一元二次方程都属于方程与不等式。第三,函数,如八下一次函数;九上二次函数;九下反比例函数等都属于函数。
对于小学生而言,从二年级开始,每天练习一面计算题,百利而无一害。对于初中生而言,七年级是培养运算能力至关重要的一年。一旦进入八年级,就正式步入美妙的几何世界,那难度可不是计算可以与之匹敌的。
七年级第一章,有理数,是计算的开始。如何提高计算能力呢?
从教师角度来看:
第一,讲清楚算理,这是基础。比如,5-3,可以结合数轴,向右走5个单位长度,再向左走3个单位长度。运算定律让学生烂熟于心,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第二,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包括审题习惯、书写习惯、检查习惯等。不少学生做错计算题,因为题目看错,或者自己都不认识自己写的字,更别说去检查了。这三个习惯,培养好了,可以大大减少所谓的“粗心”导致的错误。
当然,既然是习惯,肯定不是一蹴而就。这就需要老师严格要求,反复强调,一直坚持下去。
从学生角度来看:
首先,学生需要重视计算,明确计算的重要性。虽然不难,但也不能“轻敌”。花在计算上的时间,可以比其他题目多一半左右,务必保证不丢分。
其次,学生应该用草稿纸,笔算。千万不要自命不凡,各种心算。心算,到时候你怎么检查呢?进入自己的脑袋吗?恐怕也找不到踪迹了。草稿纸也需要写得整齐一些,写清楚题号,方便检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当然是大量练习。无他,唯熟尔。
至于家长,就不用操心了。配合老师,家校共育,学习的事情交给老师就行。家长负责给孩子培样好习惯。
计算题出错,先找原因。是运算定律记错了,还是因为粗心?这是一种能力,非智力因素的能力,还谈不上拼天赋。在我看来,七年级就是培养习惯和运算能力的一年,其他都没那么重要。所以,希望孩子们都能在七年级将计算能力过关,这样才能在八九年级更加游刃有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