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重新反思了一下“离经叛道”这个问题,后来才发现被大众所认为的“离经叛道”很多时候却恰恰是最顺合“道”的。
其实当我们指责或者是冲一个人摇头说他“离经叛道”的时候,我们的“经”和“道”是什么?
贾宝玉“离经叛道”吗?按照所谓的世俗标准,简直叛逆到“上房揭瓦”的程度了。可是他说:“除《四书》以外多有杜撰。”
我们有时候也可以思考一下,很多人说“批判经典”?那么请问你都读过了吗?你都理解了吗?你读的是被利用过的经典还是圣贤的原话呢?
华夏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为什么?血脉的源头又是什么?
世俗的标准是“你要多读书,多读考取功名的书,不读你就没出息”。
这是他们的原话。
结果他们这种理念演变下去,竟成了“你没出息啊,因为你不读书”。
其实很多孩子是爱读书的,结果他们看到你在读与功名无关的书时,眼睛就是闭着的,说“你从不读书,‘无用之书’是书吗”?
就像凉月满天在《来不及好好告别:三毛传》里写的那样:
三毛“不乖”:她太爱读书了。这岂不是世间最荒唐的事吗?历来上学就叫“念书”,学生就叫“读书人”,可是,她竟然因为这个,饱受世情凌虐。
因为她看的是“闲书”——这个概念很奇怪。
如果你说你读《论语》是为了修身养性,他们会嘲笑你。如果你说为了考试,他们会说“你好努力,将来想中一个状元吧”。
的确,“为官做宰”的书有世俗功利价值,而且职业竞争也是事实,我们至少要在生活中讨份生活。
谋生啊。
不然以后“上有老下有小”总不能喝西北风吧。
只是,凭什么把“阳关道”作为所有人必须要走的路,不走就是“loser”?谁规定的?你规定的?他规定的?还是我说的?
大多数人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
我就说我的“独木桥”很好。
这又涉及到“离经叛道”的问题了。
你的是“正经”?“正道”?还是我的是“正经”?“正道”?
现在是和平社会,如果你要说人多就有理,你这就是胡搅蛮缠的“流氓理念”。
我觉得我的“正经”和“正道”让我快乐,因为我的“正经”和“正道”让我心里都是“朗朗乾坤”和“昭昭日月”的天道。
我们为什么不比一比谁更快乐呢?
不过,客观事实是,每个人快乐的准则是不同的。那我们可以来想一想谁更能得到长久的快乐呢?
你想要的是什么?我又想要的是什么?
我想要的是在实现自我的价值中追寻幸福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看什么都是美好的,用爱我所爱之心去结更多的善缘。这一生可以积德修福,可以去为了信仰不忘初心,当一个实干家。
去为了信仰争取生存的权利,大抵如此罢了。
只是不愿看到因为人们杜撰出来一个“离经叛道”的标准,就伤害很多有爱的,善良的灵魂。他们的“爱”和“善良”才恰恰是这“正经”和“正道”啊!
你看颜回,《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说不定你要嘲笑他了,穷成这样还开心,莫不是疯了。
世俗的眼光呢就是这样的,但圣贤之人就能说出“贤哉回也”这样的话。
你不能理解他的快乐,你或许就觉得非要“金满箱,银满床”才是快乐。
如果是这样,也就不能理解“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快乐了。
一个人,要是这样他也能快乐,那么对于钱财这些身外之物他也就能淡然。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这样就不会因为太过在意这些外物,而在这些上面劳心费神,甚至有损福报。
也不见得越有金钱的人越幸福吧,反倒是因为生活水平越高幸福感越低了,反倒是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明明是写张契约就可以结婚的年代,非要铺张浪费搞那么大的排场。怎么?排场越大越证明你们情比金坚?海枯石烂?
如果是我,我才不要这些。
要是我以后要结婚,你为我养盆仙人掌就好了。以后的人生,我们可以自己去创造啊,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家就很温暖了。大房子,我还嫌冷清空旷呢。
如果一个人,不去用一些有害物质矫饰自己,那他的原型就是你看到的他本来的样子。那么请问,你们原形毕露的烦恼又是什么?
明明是孩子们可以顺道而快乐成长的年代,非要揠苗助长,让孩子的童心从小一点一点染上尘埃。然后呢?
从小被教导的是些什么?机心?利益?
大概都是利益至上的信仰吧。
可是这样的很多良苗会被引导上错误的方向,变得冷漠薄情。而且,这些小苗苗一开始都是好的。
又有多少孩子可以幸运到接受圣贤教育呢?
天地明明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何必让过多的机心使明珠蒙尘,逃不开这自己为自己布下的天罗地网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