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问题,真是深有感触。
先说个趣事吧,前几年曾经和合作方一起搞过青少年夏令营,当时还做的红红火火的。小朋友们来了不少,当然夏令营的人手就有点不够用了,老板于是从其他部门抽了几位同事来支援。
其中一位姓PU,主要职责就是带领这些中小学生玩游戏,类似于生活老师,结果才去了没几天,小朋友们的嘴巴里传出一个外号:不靠谱。
刚开始,还一头雾水,不知道他们说的是谁,后来才反应过来,原来说的就是这位PU呀。
不靠谱答应孩子们的事情不少,可是落实的没几件,这些孩子个个见多识广,哪里是那么好糊弄的。
于是,没几天,这个不靠谱就传遍了所有人,大伙从此以后都不再称呼原名了,孩子们也不再叫PU老师,统一称呼为“不靠谱”。
后来,回到公司,大部分同事也改了称呼,也跟着叫“不靠谱”。
讲真,这样的员工在公司还不少,很多都是在嘴上夸夸其谈,看上去挺精明强干,真的做起事情来,往往就是这里没有考虑周全,那里没有做到位,承诺的事情,经常不靠谱,就是完成了,结果也是强差人意。
这可能与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也有一些关联,互联网时代,本身就是一个讲故事的时代。听故事的人多了,风口也就形成了。
这样的传说,年轻一代看多了,听多了,未免也是心驰神往。时间长了,也开始讲故事,对自己的能力也是越来越高估,简历都是用心包装,光鲜亮丽,面试的时候,对于过往的业绩是能吹就吹,夸夸其谈。
其实,对于企业的人事来说,在招聘上也是越来越难做。简历的筛选,当然是选写的好的,靠简历,是很难完全看出一个人的真实水平的,更别说靠不靠谱了。
这样一来,善于包装的人确实在面试中获得不少优势,也挤掉了不少不善于虚夸的老实人。
并不是每家企业都像阿里、腾讯那样,正儿八经的对候选人进行测试的。
很多企业的面试,更像是找感觉,只要老板感觉好,觉得聊的投机,就可以了,这种情况尤其是在小公司更多一些,毕竟没有完善的面试体系,难以在第一关辨别是不是靠谱。
不过,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一旦入职,真实的水平立马就露出来了,谎言总有被戳破的一天。
90后,00后的年轻员工,有很多是做事踏实,勤劳肯干的。也有不少是心浮气躁,夸夸其谈的。
缺乏生活的磨练,看着那些快速成功,年入百万的例子,怎么能不让人急于求成?
各种所谓的大师,有没有真才实学不清楚,但是一定会教你打造人设,包装自己,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机会。
现在看来,确实很多企业也确实把机会给了更善于包装自己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