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❶
不知道大家喜欢不喜欢跑步,或者参加过跑步比赛?我自小就是一个很不擅长运动的人,尤其短跑,体育课上的测试成绩往往是垫底的。高三时不知道哪根筋犯了,报名参加了学校运动会800米的比赛。这个距离真是让人很尴尬,说短不短,说长不长。我看别人跑,觉得没怎么费劲。等到我自己上场之后才发现,“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在窜出两圈(一半赛程)之后,我真的开始体会到书里面常常说的“双腿跟灌了钻一样”的感觉了,当时内心深处分分钟想放弃。
前几天的文章《我用35天,把这本书刷了两遍半》跟大家讲了下我是怎么用一个月的时间消化掉《语法俱乐部》这本书的。现在跟大家分享一个我的真实感受。当我得知这本书共分22个章节之后,心里很高兴。现在不都流行21天打卡吗?正好一天一章,我自信的认为自律如我黄某,这本书用21天拿下不成问题。于是便兴致勃勃的开动了。前几天确实也蛮顺畅,知识点研究着,练习题做着,每天半小时,轻松悠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终于也开始出现倦怠的感觉了,尤其是书的后半部讲的是各种复合句、从句、分词的用法,相对枯燥,加之工作、生活中其它事情挤进来,最初设想完美的每天一章没有坚持住。而“破例”这种事就跟“出轨”一样,没有“就这一次”的说法,只有0次跟10000次。我后面一直在不断的修正跟调整,采用个人状态好的时候一次性消化掉2~3章的做法才保证了整体的进度。
❷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我想表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准备去做一件事情,一件不是能够在短期内就完成的事情,我们往往会遇到这种所谓的“后半场”困境。做事起初兴致很高,效率也很好,可是往往后期乏力不继,最后加之各种借口跟自身惰性的不断攻击,常常就会放弃掉(大家不妨想一想,自己有过多少次这样的经历)。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呢?其实很容易理解。现在很流行“半衰期”这个概念,那我也蹭下这个热度,用下面这张半衰期曲线来解释一下吧。

我们准备要做一件事情,一定是这件事情有吸引我们的点,就是说这件事会让我们产生愉悦感。区别在于有的愉悦感会马上获取,比如说刷一下午《欢乐颂》。而有的愉悦感来得会晚一些,比如说能够撇一口羡煞旁人的英语。这就是愉悦感获取的半衰期不同。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准备去做一件需要较长时间完成的事情时,自身的热情、注意力的集中程度、精力与时间的投入量往往也近乎满足这样的曲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没有“外源”注入的条件下,我们做事的效力确实是要逐渐衰弱的。
❸
那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说三点:
第一:客观
这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我们做事情往往会更倾向于依赖主观意愿,满腔热血,但这仅仅是源动力。源动力在外界阻力出现之后会逐渐被抵消,最终是会让我们停下来的。客观是什么?客观就是在做事情之前对自身的能力、对事情的难度进行充分而准确的评估,并制定严谨、完备、可行的操作方案,逐步去完成分解出来的各项阶段任务,只有这种符合客观规律的做事方式,才是保证你持续稳定前进的充足动力。
第二:适当的正反馈
有的时候做事情坚持不下来,是因为在做事的过程中缺少正反馈。比如说你今天学到了一个知识点,刚好立刻就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用上了,这就是一个很棒的正反馈,这种小的“成就感”能够让你对自己在做的事情更加笃定。学完东西没有用是很会让人丧失信心的。我在学习《语法俱乐部》一书的同时,一直在协助@花花老师做她书籍翻译的校审工作,我能够明显感觉到自己对于长的、难的句子的理解力比以前更强了,这就会让我更愿意去继续完成对英语语法的攻克。
现在很多网上社群的优势其实也在这里,除了学到那些你之前真的从来没有涉猎过的好的方法之外,更多的是一群人的互相陪伴与鼓励。你的些许进步往往能收到他人的认可与肯定,从某些程度上来说这便是能够刺激你继续前进的正反馈。
第三:技能化
这是我在采铜《精进》书里学到的一个概念。拿跑800米比赛这件事为例,作为普通人,我们或许一年能参加一次就不错了。那专业的运动员呢?难道他们在跑的过程中就没有我们普通人会遇到的各种不适吗?起初肯定有,然而作为专业的运动员,他们通过不断反复的大量练习,早已经摸透了跑步比赛的规律,知道该如何分配自己的能量,如何控制节奏跟力度,他们的800米比赛便已经成为了一种技能。一样东西转化为技能之后往往就不那么依赖意志力了。
同样的道理,很多时候我们没能坚持到最后就放弃了,其实是因为我们的生命历程里这种把一件事情从一而终成功搞定的经历太少罢了。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一件件小的项目来积累越来越多的经验,直到让这种做事风格成为一种常态,即达到一种技能化的水准,这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益处。
——THE END——
我高中时学的是“大综合”,就是除了数语外之外,理化生史地政是全部都要考的。当时我的老师跟我们说了这样一句话:“得综合科者得天下”。我现在理解这句话了,老师并不是说综合科容易拉开层次,大家的成绩会相差悬殊。恰恰相反,综合科由于考查大家基础知识的内容较多,高手跟普通人之间的距离反而不会太大。就是说搞定综合科是必要条件,你行不代表什么,但你不行就要命了。借用这句话:Hold住“后半场”者得天下,与大家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