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长假,东拼西凑,颇受争议。那么,怎样的节假日安排比较合理呢?笔者略述个人遐想,不构成任何评价和建议。
先说结果。笔者觉得我国节假日这样安排比较好:元旦,春节,元宵,清明,五一,端午,七夕,中秋,国庆,重阳,毛泽东同志诞辰。其中,春节、五一、国庆放假3天,其余放假1天,共计17天。若能再增加2天,分别是农历三月初三中华盛装节、七月十五中元节,那就更好了。
一、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元宵、七夕、重阳都是内涵丰富、诗意沛然的节日,好好发掘其文化积淀,无疑有重要价值。历史上,这些节日也都是官民同乐的假日。中元节比较特殊,是儒释道三教共有的节日(七月半、盂兰盆节、中元节),是民俗祭祖的三大时节(清明、中元、农历十月初一)之一,在古代中国是极受重视的。因其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所以在当代中国日益淡化,但若彻底遗忘,的确是一件憾事。毕竟,慎终追远是中国人极重要的传统观念,对维系中华民族血脉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以及中元节,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它们的文化纽带作用,对持久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义深远。为什么一定要放假才能更好发挥其作用呢?因为只有休息,人们才有更多精力对节日元素进行挖掘,复原并丰富其独特内涵。
三、有利于假日经济繁荣,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和谐安宁。尽管人们对生拼硬凑“五一”假期多有议论,但大家玩起来依旧很嗨,说明老百姓对假日的需求是旺盛的。假日所促进的假日经济繁荣,是有目共睹的,那么,一年之内增加6-8天节假日,就能带来四五个小长假,必然更加有利于假日经济的持续繁荣、均衡发展。同时,这也有利于长期劳作的人们身心得到更好休养,释放压力,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近现代以来,我们形成了一种观念,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甚至觉得只有体力劳动才能创造价值,从宏观上讲,则认为只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才创造价值,第三产业就纯粹是消费,不产生价值。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就会形成对“节假日”的吝啬,唯恐多放一天假,就少生产一些东西,少创造一些价值。其实,经济不仅需要生产,而且需要消费;创造价值,不仅是体力劳动可以,脑力劳动也可以;不仅是劳动可以,消费也可以;值得鼓励的,不仅是加班加点,也包括多姿多彩,不仅是大干快上,也包括自在悠闲;发展经济,不仅要依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而且需要第三产业,乃至非常需要第三产业;不仅实体经济重要,虚拟经济也重要,脱实向虚不好,脱虚向实也得慎重,虚实相济才是中庸正道。
近日,看了大卫·格雷伯的著作《狗屁工作》。大体是说,我们所从事的工作,许多都是无意义的工作,乃至不仅是无意义,而且还给社会的高效流畅运行带来人为的阻碍。如此,我们放下一些工作,多一些休息又何妨?兴许,价值创造不仅未减少,还会增加呢。
四、最后谈谈我的两个独特设想。一个是设立中华盛装节。随着文化自信的深入人心,汉服日益得到年轻人追捧。趁势而上,设立中华盛装节,在这一天,鼓励56个民族的人们自愿穿着民族服装踏青、游玩、交流,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有积极作用。之所以选择农历三月初三,一则因为正是春暖花开时,二则这个日子本就是古代中国的上巳节,也是轩辕黄帝诞辰,还是我国壮族、苗族、侗族、黎族、白族、彝族、畲族、布依族、纳西族等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整合一下,特别能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追求。
二是将毛泽东同志诞辰纪念日作为节假日。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三位历史人物功勋卓著、永载史册,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人都值得后人永远纪念。之所以觉得应当将毛泽东同志诞辰纪念日作为国家节假日,是因为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把国父诞辰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也是世界各国通例。将毛泽东同志诞辰纪念日作为节假日,与个人崇拜无关。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心中享有崇高声誉,虽然世人对他的评价不一,但总体而言,其历史功绩不容抹杀。将毛泽东同志诞辰纪念日作为节假日,有利于增进我国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国家认同。
总之,节假日的设计,是关乎国计民生、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民众有呼声,观人风者即当有回应。共同推动构建合理而美好的社会生活,彰显的是政通人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