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无所期待
好友买了新房子,装修完三个月,还没入住,说让房子好好通通气,让味儿彻底散去,再搬家。
那日聚会,她告诉我们:“好笑极了,我们旧房子不能搬的家具和东西,之前一直好好的,一点毛病都没有,可最近却接二连三坏了,要么面板破了,要么抽屉掉下来,连马桶盖都裂了... ...”,当时戏答:“你不要它们了,它们伤心呀,用各种方式表现出来!”
这两日看过几段文字,居然发现,这个问题是有真正答案的,至少目前,有迥然不同的两种解释方式。
玛提森《康复大地》中,“树木是先在我们的大脑和心灵中死亡,然后才在大自然中死亡”。芮东莉《自然笔记》里也提到,“对于那些无足轻重的,大自然的精灵也是如此,当我们认为它们不再重要时,它们就开始在我们的心灵中死去”。
心理学中的终极答案,就是罗森塔尔效应。曾在教育界泛起轩然大波,也带来巨大的反思,它让人们理解到,成年人的信仰和期望,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其实对孩子的影响至深,除老师外,家长也责无旁贷----那些感觉总是掩饰不住的,会通过眼神、笑容、声音和肢体语言来影响孩子的情绪,使得孩子对自己更自信,亦或自备,所以它也叫期待效应。
所以,当家具与物品无法带走时,朋友与家人生活中的真实状态,和不经意间的流露,或行为、或言语、或表情,显示出不会再要它们,自然也无从珍惜的使用它们,于是,自杀与毁灭便开始上演,直至,所有被遗弃的物品,全部摧毁自我的生命,也不足惜。
之于物如此,那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孩子,又该有怎样的眼神、言语和行为?
之二:爱与归彼
总是想起那只被“爱”撑死的猫,联想到课业太多、没有时间思考的孩子。
孩子之于其它生灵,多了思维,多了沟通,多了学习。但是来自外界太多的“爱”----我们是否真的明了?课外辅导不能让所有孩子成为学霸,即使成为学霸,且看30年1000名高考状元的处境。
我们总有很多欲望,把对他们所谓好的各种出发点寄托在孩子身上,以期他们变得更优秀,殊不知学校的功课尚且未完全消化,加上课外辅导堪称负担。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反抗,也许那里是孩子们思想放逐的天堂,另一个信马由缰的空间。摄于家长的威严,孩子们只能小心的学习着,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时代——
某男孩,小学全年级前三没下来,混完初中彻底不上学了。
某男孩,临近中考厌学逃课,转校降级。
某男孩,高中未与家人讲话,大学毕业宅家博彩两年。
他们都有共同点:从小到大参与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甚至昂贵的一对一家教。嘿,为什么只有男孩儿,没有女孩儿呢?噢,女孩儿----今年开学跳楼、服药自杀的那三个女孩儿算么?
孩子有内在的智慧,倾听并信任孩子。我们引导和期待孩子的明天。
爱与归彼只是有感而发,无任何贬低,请勿对号入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