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派美术馆推出的王健尔画展深深地吸引了我,其中更加吸引我的便是那些堆放在大厅柜子上的《中国新闻杂志》。一本杂志看似普通,它相对我来说,却十分珍贵。杂志以其有限的页面浓缩了对画家介绍、王健尔山水画作品以及名家对王健尔画作的评论等。
那天下午前去参观,我的目光自然停留在杂志上。请问,杂志免费送吗?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跟在后面的工作人员打听。不收费,你拿本看吧。工作人员话音刚落,我毫不犹豫地拿了一本随手翻阅,杂志里满是王健尔的作品,约有六十幅清晰的彩色图片。捧着杂志,我欣喜若狂,如获至宝。转念一想,这么有价值的杂志不能独自享受,要与更多的朋友一道分享。
实不相瞒,我出生的地方偏僻,文化相对落后,像这样高水准的画展,在家乡很难见到。卑人爱舞文弄墨,鬼使神差地喜欢山水画,也是到上海之后的事。怀着迫切的希望,想与家乡的绘画者进行交流,尤其是山水画的技法。有了这个想法,我认为手上的《中国新闻杂志》就是一份不错的材料,可以通过它将画家介绍给家乡更多的朋友,说干就干。以后,我便开始了一系列行动,千方百计收集到更多的《中国新闻杂志》。
要想得到更多的杂志,我想只有反复参观,每次参观结束后带走一本杂志,这样时间久了,我的案桌上就有了五本同样的《中国新闻杂志》。这期杂志其实是王健尔的专辑,重点对王健尔进行报道。作为澳门画院副院长、浙江画院特聘画师、江苏陆俨少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王健尔,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硕士研究生班,导师为陆俨少教授。
通过这本杂志,我更加认识了画家王健尔,他擅长泼墨,他的山水画作品大致可用“意笔泼墨”来概括。所谓“意笔泼墨”,就是通过读王健尔的作品,将画与其他擅长泼墨的画家相比较,王健尔则不是将一张纸完全用泼墨来完成,更多的是往往一幅画先是整幅泼墨,然后执笔画出一树一木一石一草一屋,可以说,王健尔的作品是用心画出来的,而不完全是泼墨。细品作品,绝大多数都有二次泼墨迹象,这是我的意外发现。
对于手中的五本杂志,打算自己留一本,其余带到家乡送给老师和同事。我绘画上的启蒙老师原先搞版画,其中国画作品不曾见,他六十多岁时参加周绍华高级国画班,出师后,对山水画格外钟情,多次举办个人山水画展,还是在家乡的时候,我有幸参观了他的山水画展,老师的山水画布局严谨,气势恢宏,值得欣赏。欣赏的同时,发现其作品存有不足之处,那就是欣赏老师的每幅作品如同一幅画,或者说,每一幅作品像是将一幅巨画裁成若干幅似的,且各个作品的画面所留的空间也不多,画面十分拥挤,只有作者题跋的那么一小块地儿。
大凡古代皇帝都爱收藏字画,遇有喜欢的字画作品,有的皇帝要在画上题跋,有的皇帝多次在画上题跋,如遇到作品没有空处题跋,皇帝就要大发雷庭,结果可想而知,因此,作品留有适当的空间大有好处,在这方面王健尔做得非常好!
参观王健尔先生的作品,不难看出,王老在作品中大胆创新,虚实结合,他在作品中的灰与浓墨之间的空白处或画大雁南飞,或画茂密的枝条叶子,或画群山。画的边角均用厚重的浓墨画树、画石、画帆船、画亭子,使作品达到了很高的境地,给人以美的享受。难怪已故著名画家陆俨少生前对王健尔的多幅作品大加赞赏,予以题跋,对王健尔来说是莫大的幸运。
无独有偶,最近读到一本古今中外名画家作品拍卖行情的书,陆俨少有的作品居然卖到几千万元人民帀,可与李可染相提并论,北有李可染,南有陆俨少。去年到上海嘉定北参观齐白石的作品,同时参观了陆俨少的作品,大开眼界,着实令人叹服。作为陆俨少的弟子王健尔,其部分作品沿袭了陆先生的技法,在作品中清晰可见,唯有欣赏过陆俨少原作的人,便能一眼看的出来。
还有一位就是我同事,他喜欢画山水,我与他从小就认识,长大后,我们又一起画画,后来他专攻山水。细读他的画,有好像古人的画,一笔一划地完成,往往一幅作品,人家几小时一气呵成,他却要好几天的时间,且画面虽有气势,但呆板,没有创新。
这次收集到的五本杂志,打算送给家乡的老师和同事,希望能对他们今后在山水画创作上有所帮助!尚若老师和同事能在画中坚持古今结合,扬长避短,运用泼墨等技法至画中,我相信,他们的作品定能生辉。(此文已发表,今略有修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