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个核心概念:成长型思维方式和固定型思维方式。
《终身成长》这本书反反复复地解析了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这两个核心概念,两种思维方式对待才能的认识不同: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才能是可以改变的,相信努力的力量;固定型思维方式认为人的才能是固定的,才能只能被证明,不能被改变。
两种思维带来不同的人生状态。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开放自信。失败,不是对自己的否定,而是某项能力需要提升。固定型思维者保守自尊。自帖标签,自我设限,在已有能力范围内旋转,听不了他人的批评。
借固定型和成长型这两种思维方式,可以解释人生的许多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坚韧,而有的人脆弱?为什么有的人怠惰,而有的人积极?为什么有的人感情生活越来越富足,而有的人打烂了一手好牌?……细思这些问题背后都藏着思维方式之内因。
有人要我推荐书,我首先想《终身成长》,一朋友读后反馈说:“应该全民阅读这本书。”我深以为然。
二、拥有成长型思维,坚定成长,幸会人生的半亩方塘。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有源头活水的持续注入,才使得半亩方塘,清澈如镜,天光云影,气象万千。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讲的是读书意义。借来理解成长型思维方式也合适:长养能力,就是开掘源头活水:长流不止,持志不辍,终将成就方塘气象。
老学生送给我一本他出版的诗集,据说他的诗已经很有影响力,有两首诗收在中南海的日历上。我一边读一边赞叹,当年这个学生作文不错,可与手中的诗集相比,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学生说:“没别的,就是一直坚持没放弃,老师送给你这本诗集,用来鼓励学生。”这个学生在涞源是响当当的笔杆子,他的半亩方塘已经闪耀起天光云影。
三、拥有成长型思维,相信山重水复后是柳暗花明。
谁都想好,并不是谁都能收获到好。向好之路从来没有坦途,山重水复的重重围困下,在任何一个点驻足,都将无缘柳暗花明的新天地。《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老人,一连八十四天没有钓到鱼,小孩马诺林的父母对圣地亚哥失去信心,让小孩去了别的船,别人也嘲笑他背运,但是老渔夫不认输,每一天都信心满满的对自己说,“每一天都是新的”。在第八十五天向着大海的更远处驶去,这一天钓到了超乎想象的大马林鱼。尽管结果不尽如人意,老人没有被击败,和小男孩商量三天后一起出海,梦中又见狮子。
硬汉圣地亚哥可以解释成长型思维者的不怕输,今天没钓到鱼,只是今天失败。第二天又是崭新的一天,又信心满满出海。不怕输,不是不失败,而是不因失败而否定自己的能力;不怕输,不是不失败,而是不因失败而停下前进的脚步。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说:“成长往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而有人会逃避成长。如果你有意地避重就轻,在做比你尽力所能做到的更小的事情,那么,我警告你,在你今后的日子里,你将是很不幸的。因为你总是要逃避那些和你能力相联系的各种机会和可能性。”
固定型思维者害怕失败,因为失败就意味着无能,意味着整个人被否定。固定型思维者面对失败,要么找借口,要么掩饰,要么推责于人,要么彻底放弃。
四、用成长型思维进行积极反馈,切勿一叶障目。
一个初一学生遇到学习困难。妈妈通过关系把孩子送到某学校某优秀班主任门下。班主任极负责,对孩子们要求严格,每天向家长通报孩子们学习情况,针对作业、小测情况或表扬或批评。这个学生常在批评之列,老师有时当面批评孩子,你都不配在这个班。这个学生渐渐受不了了,开始害怕上学,经常称病旷课。
该学生逃学或许逃避评价,逃避被否定。妈妈给他找家教,他坚决拒绝。也许如同香港大学英语成绩不好的学生却拒绝参加补习一样,害怕暴露自己的能力真相。
孩子读书如此费劲,爸爸嫌他没出息,奶奶说孩子不是读书的料。爸爸嘴上不明说,心里藏着这个评价,对孩子没好气。奶奶不加考虑想啥说啥。这些带着固定型思维的反馈,怎能助孩子走出学业困境?
有人群就有比较。
横向比的是成果,聪明与否,才能大小,容易让人陷入固定型思维陷阱。纵向比的是发展,成长与否,努力与否,让人开放自信。无论是不是教育者,向他人反馈时,切勿一叶障目,聚焦努力,关注发展。
当老师说出这是我见过的最丑的小板凳时,爱因斯坦举起先前做的小板凳说,这才是最丑的小板凳。爱因斯坦为什么小小年级就具有成长型思维已不得而知,现实中大多数孩子被否定时常会羞涩沮丧地低下头。
最后补充一点。
有一则寓言:两条鱼在水里游来游去,遇到一只水鸟。水鸟打招呼道:“早上好,这水怎么样?”两条鱼没有回答,继续游了一会儿,终于,其中一条忍不住问另一条:什么是水?这两条鱼整天泡在水中,却不知道什么是水。
我们用习惯的思维方式应对着一切,如果不读书,不主动觉察,大概率不知道是什么思维方式影响着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