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常见的十个心理学效应

常见的十个心理学效应

作者: 我是森森 | 来源:发表于2018-12-22 08:32 被阅读9次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

    南风效应也说明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一旦方法错误反而适得其反。花太多精力在狂风暗涌的斗争上势必导致工作不精和事业发展缓慢。如果灵活地和竞争对手相处,各取所长,互相合作。相处方法一旦转变,正面的效果就会体现。

    蘑菇效应

    很多刚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总觉得自己不受重视。打杂跑腿,端茶送水,还会受到很多指责、批评,甚至代人受过,或者干脆被无视,任其自生自灭。指导和提携,似乎总是落不到自己头上。这种失落和碰壁感,如同被放置在阴暗角落里的蘑菇一样。而“蘑菇定律”说的就是如此:蘑菇生长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人的成长也肯定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前途茫然”的感觉,会持续在整个蘑菇时期——直到长得够高够壮,才会被人重视。只有用现在每一秒的努力萌生,才能换取未来每一秒的不后悔。所有的停滞不前和怯懦担忧,都会延长成为“蘑菇”的时间。终有一日,因为平日的碌碌无为,而错过一个又一个机会,无法对未来形成改变。

    野马结局

    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常叮在野马的腿上吸血。它们依靠吸食动物的血生存,不管野马怎样暴怒、狂奔,就是拿这个“小家伙”没办法,它们可以从容的吸饱再离开,而不少野马被活活折磨死。动物学家发现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极少,远不足以使野马死去,野马的死因是暴怒和狂奔。对于野马来说,吸血蝙蝠只是一种外界的挑战,一种外因,而野马对这一外因的剧烈情绪反应才是造成它死亡的最直接原因。

    如果不能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那么人生也会变得无法掌控。当发现所有事情都不如意,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陷入了情绪的困境。冷静一下,总没错。

    鸟笼效应

    因为别人送了一只鸟笼所以养了一只鸟,这就是鸟笼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无意识被其他事情操控的情况,也是鸟笼效应的体现。

    鸟笼效应于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关键在于如何利用。一位心理学家说:敞开的书比合上的书更容易让人想读。不要让“鸟笼”束缚你的生活。减少不必要的,增加有效的。这才是鸟笼效应的真正启迪所在。

    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凡事或都“从众”或都“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

    飞轮效应

    飞轮效应指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反复地推。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这时你无须再费更大的力气,飞轮依旧会快速转动,而且不停地转动。

    一旦体系能够彼此支撑,那么它的运作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飞轮效应”不是追求一劳永逸,而是在一开始,和自己的打退堂鼓的心理打个架,别让它拖住你前进的步伐。

    晕轮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提出,如果一个人在某方面被认为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和肯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赋予一切良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在某一方面被表明是坏的,他就会被一种消极否定的阴霾所覆盖,并被认为具有坏品质。简洁的说,“晕轮效应”让我们无论对一个人或是一件事都可能具有以偏概全的认知和判断。

    简洁的说,“晕轮效应”让我们无论对一个人或是一件事都可能具有以偏概全的认知和判断。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想要快速得到他人,特别是不太熟时的人认可和赞赏,就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而只需要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从而让对方对你刮目相看,这样对方就会相信你其他方面也不会弱。

    刺猬法则

    “刺猬”法则可以用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来形象地说明: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怎么也睡不舒服,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紧挨在一块,反而无法睡得安宁。几经折腾,两只刺猬拉开距离,尽管外面寒风呼呼,可它们却睡得甜乎乎的。

    “刺猬”法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管理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认为:领导者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特别要提醒的是,领导者与下属亲密无间地相处,还容易导致彼此称兄道弟、吃喝不分,并在工作中丧失原则。

    牢骚效应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约通过“谈话试验“活动中总结到:凡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人而把牢骚埋在肚子里的公司要成功得多——这就是著名的“牢骚效应”。

    “牢骚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人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和情绪,但最终能实现能满足的却为数不多。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切莫压制下去,而要千方百计地让它宣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和工作都有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常见的十个心理学效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jab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