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新闻中看到,一位在企业做财务工作的中年妇女因为接了骗子的电话,误以为是自己领导打来的。结果白白给骗子转账汇款好几万块钱,之后“该领导”就杳无音讯。该女子事后感觉蹊跷,越想越不对劲,遂打110报警。
骗子的手法其实挺拙劣的,基本上都是统一的话术:
“小李啊,明天到我办公室一趟,有事找你。”
如果你问,“请问您是哪位领导?”
骗子的声音立马提高一个八度质问你:“怎么,连我的声音都听不出了?”
如果发现你稍有犹豫,就会摆出领导的架子给你施压,迫使你信以为真,随即他就会挂断电话。
第二天骗子又打来电话,常用的“套路”是:先让受骗人来“办公室”,等对方到达楼下后,以有领导来视察为由不让他上来,然后提出身边现金不够、让对方转个“红包”到指定的“来访领导账户上”。
这样的电话我也曾经不止一次接到过,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懒得搭理他,直接挂断。我当时甚至还有些得意,为这些骗子的智商着急,心想这么拙劣的行骗手段,能骗到钱么?
后来,无意中在一本书上看到“尼日利亚骗局”这个名词,据说是网络诈骗的鼻祖,教科书级别的案例。于是就上Google做了番搜索,查完之后感觉后背发凉,这骗术背后的逻辑还真让我怀疑自己读书太少。
骗子行骗的手段看起来越有破绽,越是能过滤出有效目标。
上面这句话是我总结的,我知道它看上去与你的直觉或传统认知背道而驰,接下去我分析给你听。
我们不妨站在骗子的角度来思考骗局。现在通讯手段极其发达,不管是传统的电话,还是电子邮件,都能在短时间内大批量地将诱饵送达到潜在行骗目标。所以联系受害人的成本极低。
然而把潜在受害者转化成实际受害者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通常包括多次的邮件往来或电话沟通,最后还需要办理银行手续。
假如骗子每打出1000个电话就有20个人上钩,那其余980个人就可以直接放弃,不必再耗费精力,而现在你就可以“重点培养”那20个人。而每当这里面有人变得聪明、因害怕退缩或仅仅是失去兴趣时,你的潜在成本就会升高,利润就会降低。
所以,骗子的套路就是要识别出最容易上当受骗的人,那些聪明人和不太聪明的人就需要让他们提前出局。而让这部分人一开始就识破骗子的伎俩,才是骗子的真正目的。如果因为骗子太狡猾,行骗的破绽太过隐蔽,上面的20个人变成了40个人,那对骗子来说,二次、三次沟通成本会很高,不划算。
看到这儿,你应该逐渐明白骗子们这套逻辑了吧。他们不求多,但求稳,他们希望将不确定性降到最低。
其实,用统计学原理也能解释这个问题。假设骗子想知道过滤出来的20个人中有多少会最终付钱,假设有1个人最终行骗成功,那其余的19个人就可以被称作“假阳性错误”。
所谓的“假阳性错误”,是指虚无假设事实上成立,而统计检验的结果不支持虚无假设(拒绝虚无假设)。
所谓的“假阴性错误”,是指若虚无假设事实上不成立,但统计检验的结果支持虚无假设(接受虚无假设)。
以利用验孕棒验孕为例,此时未怀孕为虚无假设。若用验孕棒为一位未怀孕的女士验孕,结果是已怀孕,这就是“假阳性错误”。相反的,若用验孕棒为一位孕妇验孕,结果是未怀孕,这是“假阴性错误”。
假阳性错误率如果太高,就会付出很多不必要的代价。在医学上,这种现象就尤其明显。比如,有一项研究表明,在前列腺、肝脏、结直肠和卵巢癌症的定期检查中,假阳性错误高得惊人(男性60%,女性49%)。
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说,就是假设100个健康男性中有60个事实上没得肝癌,但常规检查说得了肝癌;假设100个健康女性中事实上有49个没得卵巢癌,但常规检查说得了卵巢癌。想想看,被检查者会是什么感觉。
于是,因为过分相信常规检查结果,导致太多女性接受手术治疗,造成不必要的身体伤害。这样的常规检查就失去了意义,有些组织甚至呼吁取消健康女性的卵巢常规检查。
“狼来了”的故事相信大家也都听过,这也是假阳性错误的典型案例。比如,美国警方接到防盗报警后出警的案子中,有95%都是假阳性错误,相当于每年3600万例,使警方损失近20亿美元。
所以,这也正是骗子们害怕假阳性错误率太高的原因。20个人里面有1个人最终付钱,假阳性错误率是95%,如果是40个人里面有1个人最终付钱,假阳性错误率就是97.5%。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好了,既然我们知道骗子的软肋在哪里就好办了。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人为提高骗子行骗的假阳性错误率,来浪费他的时间,让他觉得这桩买卖没那么容易得手。
有一位叫马尔克.赫尔利的计算机科学家,通过自动化手段来增加骗子的沟通时间和频次。他做了一个能与人交流的自动聊天程序,可以直接回复骗子发来的邮件,冒充那些看起来容易上当受骗者。
这样就使得骗子的系统假阳性错误泛滥,使他们无从找到真正的受骗者。用一个会装笨的聪明程序,来打败同样以装笨来寻找轻信者的聪明骗子。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了解一些骗子行骗的原理对我们的生活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正所谓“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这样才能使你活得更有质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