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不是佛教特有的,也不是佛教创造的,但凡需要止或定的时候就需要打坐。但是不同的教派或门派,打坐的方法和理念都不一样,这里讲的是佛教禅宗的特色。
一般讲打坐,首先都会讲为什么要打坐,打坐有什么用,如何坐等等。这些对于初学者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有必要对打坐有一个透彻的认识。
在宗门里,见地与功夫往往不一不二。见地里含功夫,功夫化为见地,但一般见地好比龙的头,功夫好比龙身龙尾,通常是以龙头带龙尾,而不是以龙尾带龙头。
所以在宗门里,打坐这件事,首先也是见地最重要,见地到位了,往往功夫很容易上路。见地不到位,往往多走弯路。
一个人的世界就像黄河之水,里面的沙子来回搅动。沙子就好比六识,一刻不得闲,让本来清澈通透的水,变得混浊暗淡。清澈通透的水犹如镜子,所以庄子说,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
但混浊的水就不行了,我们凡夫的智慧就好比这浊水,虽然智慧未失,但被遮蔽住了,发挥不出来。那么如何才能发挥本有的智慧?想想如何让浊水变得清澈呢,当然是让沙子沉底。我们内在所有的想法或动机都是这沙子,只要心念一动,沙子便起来。
明白了这个,才能知道,打坐不是为了什么,打坐什么也不为,打坐只是打坐,或者说,打坐是为了让一棵树成为一棵树,让每一瞬成为永恒,让每个当下亘古亘今,通天彻地。
一棵树往往喜欢胡思乱想,看到花儿漂亮就想当花,看到白云的自由自在,又想当白云,看到小狗活泼可爱,又想当小狗,总之就是不想当自己。
打坐就是要让一棵树安心的当一棵树,全然的,彻底的享受一棵树的存在,一棵树就是一棵树,除了一棵树,什么也不是,不需要再想入非非。悬崖撒手,自肯承当。
打坐,什么也不为,万缘放下。但如果真的什么也不为了,打坐只是打坐的时候,一棵树只是一棵树的时候,这棵树反而有可能开花。
另外,在禅宗里,打坐可以采取各种坐姿,但不一定非得坐着,什么时候都可以用功。平常日用都是在道中行走,无处不是道场。只因世人妄想太重,故而首先有各种坐姿来首先调养身心,去除大的妄想。否则,不是昏沉就是掉举,很难真正用功。
记得宗门里有一位学者,参访大德时,大德稍稍了解了一下便说:”你在定中功夫不失,动的时候便没了。”学者被说着了,内心大惊,犹如棒喝,急忙问:“要彻底搞定这等大事,究竟该怎么办?”
可见定不是死定,定是活的,那个不生不灭的佛性,无处不在,如果定中在,动中便没了,那死亡之时还在不在?
当然,说到这个又要说到慧能大师与卧轮禅师的两首偈子。卧轮见到慧能后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慧能禅师听完后对大家说:“卧轮尚未明了佛法真义,要是这样修行,就会心有系缚。于是他也说了一个偈子:“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此种深意,还需读者自己辨别,多说无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