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女子,生在尘世中,却不曾沾染尘埃,可谓生来脱俗,自带仙气,她们自爱自律自觉,品格高洁,待人不近不远,做事不骄不躁,无攀比心、亦无抱怨心,更无自私心,出世与入世间总是那么 的娴静和淡然。
凡与其接触者,都会被其感染,会有那么一种感觉,只要跟她们呆在一起就是一种修行,这种女子,淡若晨风,却人见人敬。
挚友洪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子。
与“洪”相识的时间不算很长,也就两三年的时间,初识是在朋友的茶馆里。
那一日,她长长的头发用发簪随意地挽着,仔细打量,能感觉到头发定是长发及腰的那种,清瘦的身子穿着一件复古的香云纱刺绣裙子,裙子上嵌着精致的盘扣和刺绣,纤细的手指上戴着一枚银戒指,两个手腕上都叠戴着两对细细的银镯子,一看就都是老物件了,因为新镯子就是再做旧,也没有老镯子历经岁月而沉淀出来的那种韵味。
我打小就对老物件特别的痴迷,总能被它们吸引,似乎跟它们有着不解的渊源,对于洪的镯子,在之后的日子里,每次我们约见,我都会不自主地瞅上几眼。
后来在跟洪的聊天当中得知,她那两对银镯子是都家里流传下来的,一对是外婆传给她的,一对是母亲传给她的,她自己也都佩戴好多年了。
我在想那两对镯子,之于洪该已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了,而之于我,它们已经成为洪的一部分了,想到洪的时候,就会想到它。
洪给我留下的初印象是温婉、复古,整个人就像穿越时空而来。 而这般气质,初相见,与她上市电梯公司区域负责人的身份是怎么也联系不起来的,但往往身份与气质的违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又比比皆是。
我们的诧异和惊奇往往是来源于我们认知的表象,当随着我们对对方认知的深入,诧异和惊奇也就慢慢没了,所有起初觉得违和的地方也变得淡了。
洪是位爱茶的女子,更是茶业方面的专业人士,年轻的时候曾在茶叶研究所工作过几年,有高级评茶员、高级茶艺师、资深茶艺培训师身份,还出了几本茶叶方面的专著,部分著作还被译成英文、繁体字出版,现在当当网依然能看到她的著作。
洪是朋友的朋友,也是朋友在学茶路上的老师,所以她们之间是亦师亦友。朋友介绍我认识洪,是因为在她眼里,我和洪都是相处起来简单,让她放松和踏实的人,她想要让我们两个具有共同特质的人能够链接起来。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一链接,竟然让我们建立起了一段至真至纯至简的友谊,我想到用真水无香来形容我们的友谊。
两三年的时光,我们也就是两个月左右见一次面的样子,一年也就五六次,见面的地点几乎都在朋友的茶馆。
每次洪过来,必带新入手的好茶,让我们品尝,少则两个品种,多则四五个品种,我那点茶叶知识也是在和洪她俩喝茶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
也许是我喝茶的起点太高,刚开始喝茶就跟懂茶的两位大咖在一起喝茶,喝的还都是好茶,以至于虽然不怎么懂茶,但挑剔的味蕾,却能喝的出茶的好坏。
对于洪那么热爱茶的人,却弃茶选择从事与茶毫无关联的电梯行业,我曾不解地问过她。
洪跟我说:“当快要迈入三十岁年龄的时候,当不再年轻的时候,当所从事的茶业不足以支撑自己未来生活的时候,她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跳出茶业,重新择业。
洪说虽然不再从事茶业,但她对茶业的热爱、关注未曾减过分毫。她说今天如此拼命地工作,就是为了将来打基础,希望有一天老了,依然能够悠闲从容地喝茶。
对于洪的选择我是理解的,洪做专业、纯粹的茶人,会是一流的茶人,但去做茶商,可能会因为缺乏商人气息,而受限很多,所以在生存和自我考量的情况下,洪做出了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我想说这是一个人对自己最真实、最忠诚的选择,没有丝毫的世俗或者突兀。洪的选择也让我明白了,爱好可以是工作,爱好也可以不是工作,但工作却可以为爱好做嫁衣,服务于爱好。
洪真的是将挣来的银子多半都投放到对茶的爱好上了,她买茶,存茶,买茶具,并且视它们为宝贝,吃饭上可以将就,但在对茶和茶具的投资上,却从未小气过。
有次我问洪,你收藏的品茗杯有二百个了吧,洪说:“可不止二百个……”我瞬间惊呆,但也立刻理解,对于一个痴迷于茶业二十余年而又好收藏茶具的女子,这一点也不奇怪。
我脑子里在想象着,一面大大的木质柜上摆放着洪所有的品茗杯,洪站在柜子跟前,看着自己精心收藏的杯子,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我想该是喜悦、平和、舒心!我知道那些东西早已成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每一个用心淘来的杯子,都像她的挚友一样,就那样珍藏着,即便不用,看着也都舒心,她们互相陪伴着,互相链接着,她懂它们,它们亦懂她。
在我的眼里,洪与茶是融合的,洪因茶而生灵性,茶因洪而升华,他们彼此成就着,彼此依恋着。洪让我明白,原来人真的是可以恋物的,那种美妙只有真沉浸其中,才能品得。
在与洪认识之前,我喝茶,对茶杯是不讲究的,也没有做过专门的研究,但与洪在一起喝茶久了,也就自然地收到熏陶。我现在最爱的两个品茗杯,都缘自于洪,一个是洒金釉,一个是志野杯,两个杯子一轻一重,一薄一厚,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喜欢在喝茶的时候把两个品茗杯都拿出来用,同一种茶品出不一样的感觉。洪,在给我们介绍洒金釉的杯子的时候,说像如此般薄而釉又均匀的杯子成品率是极其低的,值得珍藏!
(二)
洪不只是爱茶和茶件,还痴迷于“香云纱”,她近十年来的衣服几乎全部为“香云纱”面料,无论是夏天的裙子还是冬天的棉衣。她总说香云纱这种传统手工做的面料越来越少,还有手工老绣也越来越难得,因为会这些传统手艺的人越来越少,而年轻人感兴趣、愿意学习传承的人太少了,所以每次遇见喜欢的“香云纱”衣物,她都会买给自己。
如果不是与“洪”相识,对于“香云纱”,我的认知,还依然只是停留在名字上,充其量知道它是一种衣服面料而已。而随着与洪的熟悉,我对香云纱的也开始了解的多了起来。
“香云纱”产自广东顺德,它是经过阳光曝晒和泥巴涂抹等多道工艺而成的一种昂贵面料,有“软黄金”之称。
“香云纱”本名“茛纱”,因为它染色的原料来自于两广地区常见的植物薯茛的根茎汁,故得名为“莨纱”。由于莨纱做成的衣服穿在身上之后,走起路来会沙沙作响,所以一开始被叫作“响云纱”,后来人们根据谐音又称之为“香云纱”。
因为其独特的制作工艺,“香云纱”早在2008年就被列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洪常说香云纱是 穿旧不穿新,经过香云纱制成的衣服,随着人体的呵护和岁月的沉淀,衣料会越来越柔软亲肤,色泽也越发地古朴深邃。洪十年前买的香云纱衣服,依旧在穿,洪说只要身材不变形,只要衣服不物理受损,这些衣服再穿十年也没问题。
对于香云纱而言,最重要的,是能遇到一个懂它的人:懂得这份工艺的古老和淳朴,懂得它历经曝晒和浸染的反复和磨练,懂得它深深浅浅的颜色里,藏着的阳光泥土的气息和味道。只有真正懂得香云纱的人,会知道,它不只是是“软黄金”,更是大自然和人类共同造就的尤物。而洪正是懂得香云纱的女子,所以她对香云纱才如此地痴迷和陶醉。
在洪的影响下,我也开始接触香云纱的衣服,今冬挑选了一款香云纱的立领中式小棉衣:黑色香云纱隐约泛着红色的龟裂纹,设计师将其取名为“连墨”并配上了这样的文字描述:笔砚一钵,小楷大书,落满清池,墨色人生,只是一撇浓淡,山下茅草半间,归去,袖间风舒,无雨无晴。这样的衣服浸润着泥土、阳光、文化、历史的味道,自己对其真是大爱。
第一次穿这件衣服是在朋友的茶馆里,是在和洪她们相聚的时候,我也信奉这样的理念,香云纱也只有在特定的人和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展现出它的魅力,这也是所谓的对物的仪式感。
我对洪说,你把我带入香云纱的世界里了,我到不了像那样你痴迷的程度,却从此也开始向它一步步地靠近。
跟洪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感叹比起古人,我们的生活真的是糙了好多,我们所谓的欣赏和享受能力比起古人真的是差了很多,真没有古人那般的品味和奢华。某些方面我们是进步了,某些方面我们还真是退步了。
洪能对茶和香云纱如此地痴爱、专注、研究和尊重,还有在它们上面的舍得,让我突然明白,洪极简、干净与通彻气质之下,隐藏的是一种静谧的高贵。
对洪的思考,让我对高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不只是权贵之人才称得上高贵,真正的高贵也大抵与身份没有多大关系,每个人或许都可以挖掘出自己高贵的一面。
三
有句话说得好: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每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洪,她是我认识到的敢用“平静”这个词去评价的人,放眼望去,周围能用“平静”一词去形容的人真没几个。
“平静”,不是说没有脾气,也不是说没有波澜,亦不是说无欲无求,平静之于自己是一种平衡和坦荡。
和洪在朋友的茶馆喝茶,总能遇到些权贵和富商,其中有些还是茶馆的老顾客,久之就多少认识,会打个招呼,甚至是喝会茶聊会天,有时候自己会觉得放不开有些紧张,而洪无论面对谁,都表现的是落落大方,不卑不亢。那种坦然和平静是一般人少有的。
洪总会云淡风轻地说人生哪有那么多容易啊。面对人生经历过的苦难,她都内化成一种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所以认识她这么久,从未听过她对人生有半点的抱怨,只是坦坦然然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我在想世间多些洪这样的女子该多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