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音乐避难所

作者: 叶枝coco | 来源:发表于2019-08-01 11:36 被阅读143次

    当心累了,烦忧了,委屈了,寂寞了…人们本能的要去寻找自己的避难所。阅读、听音乐,写作,运动,下午茶…,都是我的栖息地,而音乐是我“避难”最日常的选择。

    “避难”的时候听的音乐,当然不是有歌词的那种,是纯音乐。有歌词的音乐太具象,文字内容会诱导你,去一个指定的地方。这并不能让脑子清净(静)。

    纯音乐,可以是很个人的空间,有自己很个人的感受和体验,也给个人想象的世界。

    听音乐有时候很随缘,并不一定非要听哪一种。交响乐当然可以有,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作曲家的大交响,会让你在声音的震撼中,被温暖,被融化,被包围,激活你的大脑和全身,然后整个人都似乎获得了能量,获得了新生。自己听交响,一定要听世界上最好的声音,柏林爱乐团、伦敦爱乐团,BBC交响这些。高水平的乐团,音色纯粹,美妙绝伦。各声部的声音各具魅力,然而声部之间又水乳交融,起伏跌宕,产生神奇的共振效应,让你如痴如醉,热血沸腾,带你从现实中走出来,进入音乐的王国。

    在弦乐中,虽然小提琴最为普及,不过在多数情况下,和小提琴的“尖锐”“高亢”(请原谅,我这里狭隘的形容,其实好的小提琴声音都不是这样的)相比,我更喜欢大提琴曲,深沉温和,沉静,往心底走。一首被误传为杜普蕾用生命演奏的大提琴曲《殇》,每次听到都会很释怀,这首曲子其实是电影《倩女幽魂》的主题曲,是一位台湾作曲家所作。电影并没有看过,但是这两首大提琴曲却百听不厌。乐曲很忧伤,有思念,也有作别,有倾诉,也有超然放下。

    很多人认为忧郁的时候要听点欢快的音乐,调整情绪,也许这并没有错,但是在我焦虑或忧伤的时候,听到欢快热闹的曲子有时会更加心烦意乱,闹心。因为它们根本不懂我。而只有更深邃的音乐,才能与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让音乐流进身体,深入灵魂,去抚慰情绪,去触摸创伤,让音乐来疗愈。

    每一个阶段寻找的“避难”音乐也有所不同,随缘而遇,随遇而安。一旦发现了就轻易放不下。钢琴曲也是我一个人时候最爱听的。当清澈纯净、天籁一般的敲击键盘的声音响起,你会觉得周遭世界瞬间变得安静。你的心也随之安静下来,甚至要屏住呼吸,去聆听的每一个音符。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是我的最爱,听过无数遍。当我不想再去做选择的时候,就直接打开它。只需几个熟悉的音符出来就立刻被治愈,停不下。


    这首《哥德堡变奏曲》是德国宫廷乐师巴赫为一位酷爱音乐的俄国伯爵所做。伯爵患有严重失眠症,每晚都要他的钢琴师哥德堡为他弹奏钢琴。全曲有32段变奏,用时长,刚开始不为人们所接受,随着演出的增加和不同演奏家的诠释,这首曲子的艺术魅力,美学价值和丰富内涵渐渐被发现,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成为巴赫的最伟大的代表作品之一。


    最喜欢的版本是旅欧华人音乐家朱晓玫的。尽管她未必是最好的,但却是能让我最有感觉的。她用几乎是毕生的时间去理解和诠释巴赫,用弹巴赫去当作修行,去体会生命的存在,寻找灵魂的安放。这首《哥德堡变奏曲》已深入她的骨髓,让她成为世界乐坛的一道风景。

    我看过音乐家和这部音乐的纪录片,深深陷入,久久难忘。音乐家一生经历坎坷,孑然一身。在雪有一米多厚的欧洲,冬天的夜晚,音乐家独自一人,坐在一所古老安静的屋子里的一座钢琴前,烛光闪烁,照亮她的脸。从那饱受沧桑和历经磨难的面孔和眼神里,能感受得到艺术家的内心也是极寒的,唯有钢琴和音乐给她支撑,唯有巴赫能够救赎。就像她面前的烛光,照亮彼岸,给人力量和希望。

    我也常常在睡前听这首钢琴曲,每当天籁一般的音符响起,闭上眼睛,眼前就会浮现那个大雪的冬夜,寂静的屋子,还有那盏闪动的烛光,心就会平静,也会觉得因为幸福而感恩。就这样,在音乐的港湾里,安静地入梦,然后在睡梦里随着音乐漂浮,漂浮到无尽享宇宙之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音乐避难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jwf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