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这个世界充斥的无形的枷锁。过于在乎他人对我们的评价,而不倾听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时,渐渐就会被那些评价所束缚。
我的朋友小A,上初中的时特别喜爱数学,在考试中也经常拿全班第一,可就在她惊喜不已时,老师的一番话:“数学思维一般还是男生比较擅长,女孩以后学到更为复杂的知识时,就会落后于男生”
她听了这番话,很伤心,为什么就因为自己是一个女孩,数学就会慢慢落后呢?自那以后,他很焦虑,很纠结,每当数学没考好,那那番话就像魔咒般回荡在耳畔。
再后来,她对数学渐渐失去兴趣,直到有一天,她对自己说,女孩子的确不擅长数学。
一个原本热爱数学且成绩优异的女孩,只因老师的一番话,就改变了学习的方向。
正如德国哲学家所言 “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当我们过于在乎别人的评价时,它就会变成一个无形的枷锁,紧紧束缚住我们。
2.需要的不多,想要的不少
尼采有言:“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我们不可能所有方面都尽善尽美,当你无法驾驭你想得到的或你说拥有的东西时,它们就会反过来驾驭你。
社会心理学家谢洛姆·施瓦茨(ShalomH.Schwartz)在通过研究发现,一种人倾向于穷尽所有可能,挑选出那个最佳的选择,他将这类人命名为“最佳选择者”(Maximizer);而另一种人,只要找到差不多的选择就满足了,他们叫作“知足者”(Satisfier)。
最佳选择者要花相对长的时间去做抉择,做出的选择看起来是那样的完美。然而悲催的是,他们反而会对自己的选择不甚满意。
更悲催的是,总体而言,与知足者相比,最佳选择者过得更不幸福,心态更悲观,生活满意度更低,并且更容易焦虑、抑郁和自责。
他们之所以陷入焦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完美主义,总觉应该做的更好,应该有更好的选项。
3.缺少发现自我美好的眼光
虽然我们想要的或许不是大富大贵,但总是容易对自己的外在不满意,希望自己做事做得更好,更多的成绩,有好的品味,长相,知识等等...。
我们总是对自己的性格不满意,想要很多好的人格特质,希望自己勇敢、坚强、乐观、勤劳、充实、果断等等...。有时,还会默默羡慕别人,希望自己也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有时,你看到自己不够好,会感到丝丝心凉,想努力改变自己。更多的时候,我们都在跟自己默默较劲。
试想一下,倘若我们真的获得了我们想要的一切,真的会从此不再焦虑,真的就能完满了吗。
当年年轻的史玉柱,可谓是年轻有为,他的巨人集团已然是全国第一,在建巨人大厦时,因为他不满足,不断举债加盖楼层,最终以崩盘收场。史玉柱也逃离美国,倘若史玉柱懂得适可而止,量力而行结果显然会截然不同。
由此可见,我们为之苦恼的东西,不是越多就一定越好。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按照你的说法,是不是就不要努力了呢?
当然不是。我们为人子女,为人父母,当然要努力去赚钱,努力去变得优秀,让家人过得幸福,让自己有面子。
不过,如果我们努力的目的只是为了给别人看,是为了对外彰显自己的能力,那么这样做的结果,并不会给你带来那些。反而会在比较的循环中,会更令你陷入焦虑和自卑当中。
因为总有人比你要更好一些,你比人家智商高,别人比你情商高,你比别人更有钱,人家比你更美丽,你比别人更美丽,人家比你更年轻,你比别人更年轻,人家比你更健康,你好像比别人更健康,最后他还是活得比你长,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欲望的特征是你永远会去比上的。
这世界上唯一只有你,根本不需要跟别人去争,当你不去争,不去比的时候,焦虑也就不复存在了。
正如王德尔所言:“做你自己,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 大家都要比甜的时候,才会去竞争,当你发现你是一个盐的时候,你就可以好好的咸着了。搞清楚自己是酸甜苦辣咸中哪一种,做自己,专注的走脚下的路,有一天低下头,发现群星在脚下灿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