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生活当中都有探究事情原因的倾向。而在归因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防御的倾向。
看到一则故事,很有意思。古时一位私塾先生自诩文章高明。他与自己的弟子们一起连续参加了几次科举考试,但每次都是弟子们中举了,自己却名落孙山。
有一次主考大人在宴请社会绅士名流的时候,会上谈及了这件事儿。
主考大人问他这是什么道理呢?他愤愤然吟了一首诗,说:“文章不如我,造化不如他”说完,扬长而去。
这位私塾先生用诗来归因。他这个归因也没跑出自我防御的倾向。
他们在归因的时候往往就往自己脸上贴金,而看不到别人的能力或者是素质。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人性的弱点呢?
这是一种归因的偏差。除了这种情况之外,还有对待他人的反应,或者一些刺激性显著的东西。
比如当别人想让你帮忙的时候,而你却很忙,告诉他自己很忙,给他推荐一个可能帮得上他忙的人。
但这个人不一定会理解你的初衷,他也许会想,“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找你帮个忙吗?”而不会想,“你那么忙,还替我着想,给我推荐一个人帮我也很不错呀。”这也属于归因偏差。
刺激性显著的反应也会造成归因偏差。比如我们会觉得乘坐飞机要比坐火车危险,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研究表明,乘坐飞火车发生事故的频率要比飞机高很多。
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觉呢?那就是因为飞机发生事故的时候往往都是比较重大的事故,损失较大,媒体也会大肆的报道,给我们,头脑当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人们就会用很容易进入头脑的兴趣去推论现实事件的这种可能性,就认为坐飞机比坐火车要危险得多。
归因偏差往往容易造成比较片面的、不理性的言行,是要不得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