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一』老官台文化
老官台文化是我国彩最早源起的文化之一,它主要分布在渭河、泾水流域。
陇山位于甘肃、陕西两省交界处,在陇山西侧的遗址以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一期遗址为代表。大地湾遗址发现了一期遗存被叠压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存之下的地层关系。大地湾一期遗址共出土完整而可以复原的陶器近两百件,彩陶约占四分之一。陶器均为手制,大部分可能运用外模敷贴法制成,但小型和特殊器物是捏制而成的。大地湾一期的南北向的三座墓属于早一阶段,墓中随葬陶器大多为颜色不均匀的灰褐色陶,并且没有发现彩陶。而大地湾一期的东西向的墓葬、房基和窑穴属晚一阶段。
广州信昶这些坑位中都出有彩陶。陶器除灰褐色外,红陶占多数,稍晚的窑穴中还有少量的泥质陶。大地湾一期彩陶的器形比较简单,有三足或圜底钵,还有少量的深腹圈足碗。彩陶钵的口沿外为一圈内凹的光面,光面上绘一道红色宽带纹。宽带纹以下至底部多施交叉网状绳纹。彩陶钵的内口缘则绘一圈红色细线纹。在少数的钵口沿内还疏朗地绘着短斜线、折线等简单的内彩花纹。还有一件彩陶钵的残片,里面绘着白色的弧线构成的花纹。深腹圈足彩陶碗多为褐色泥质陶,皆为素面、口沿外绘一圈红色宽带纹。
广州信昶大地湾一期的早一阶段没有出现彩陶,后来出现了少量的夹砂陶质的彩陶,到最后才出现泥质的彩陶,表示出早期彩陶产生和初起的过程。在大地湾一期的彩陶钵内还绘有“个”、“1“Ⅱ”、“+”、““等符号(插图1),这些表明了当时的文化已有一定的发展,这为继老官台文化之后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的兴起准备了条件。上文提到大地湾一期的年代在距今七、八千年间,虽然大地湾一期出现了少量的彩陶,但彩陶的器形很少,只有宽带纹这种最简单的花纹,彩绘的红色也很灰暗,这些表明了当时的彩陶还处于萌起阶段。
插图1:大地湾一期彩陶钵内彩绘符号文化二』仰韶文化
现在总称为仰韶文化的各区域文化面貌虽有明显的共性但也有较大的差异,对于仰韶文化的分系、分类、分期仍是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甘肃、陕西一带的仰韶文化是以彩陶为特征的。陇山东、西两侧的仰韶文化,同起源于老官台文化。在仰韶文化早期,两者之间的共性较多,后来一支向东发展,一支向西发展,发展的道路不同。向东的一支,文化中心逐渐移向关中平原和陕、豫、晋三省邻接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频繁,因此发展较快。而向西的一支,向甘肃中部高原发展,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较慢,与向东的一支的差别愈来愈大,仍保留着彩陶工艺的传统,彩陶经久不衰地发展着,自身的特点愈益鲜明,其中的一支发展为马家窑文化。
广州信昶『文化三』马家窑文化
当陕西、晋南和中原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晚期时,彩陶开始衰落。而在陇山和六盘山西侧的仰韶文化,则自身的特点愈益鲜明。其中向西发展的一支成为石岭下类型,自身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其它地区的仰韶文化晚期各类型有着明显的区别,从而由仰韶文化中分离出来,发展为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继续发展,艺术风格趋于繁丽,甘、青、宁地区的彩陶出现了新的繁荣时期。
广州信昶『文化四』齐家文化
在甘、青、宁地区,大约和山东龙山、河南龙山(或称后冈二期)、陕西龙山(或称客省庄二期)等文化同时,也存在着以素陶为主的文化,这种文化过去统称作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是因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祁甲坪(转译音为齐家坪)而命名的。目前所称的“齐家文化”,其分布范围由武威以东至陕甘毗邻地带,南至青海西北部和四川北部,北达宁夏南部和内蒙古西南部。然而,分布在这一广大地域内的被称作“齐家文化”的遗存的文化面貌却有很多差异,除去地域性特点和时代早晚形成的差别外,是否这些在文化面貌上有较大差异的各类遗存都属于同一文化?尚需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由于本书旨在介绍彩陶,因此文中仅涉及被称作“齐家文化”的遗存中与彩陶有关的部分。
现称“齐家文化”的不同地区的彩陶面貌很复杂,根据目前的资料,暂分成六组。
广州信昶『文化五』四坝文化
六十年代初期,在河西走廊中部的山丹县四坝滩发现了一种有别于马厂、齐家的文化类型,命名为四坝文化(插图10)。四坝文化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的武威以西的张掖、酒泉、玉门、安西等地。1976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发掘了这一文化的三百多座墓葬,对其内涵和发展情况有较全面的了解。『可关注百家号查看』
插图10『文化六』辛店文化
辛店文化因发现于甘肃临洮辛甸(转译音为辛店)而命名辛店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兰州以南的黄河、大夏河、洮河流域在甘肃中部而东至庄浪一带,青海西宁以东亦有分布。辛店文化可分作姬家川、张家咀和唐汪三个类型。辛店文化陶器中彩陶是较多的(插图11)。
插图11『文化七』寺洼文化
寺注文化因夏先生首先发现和发掘于临洮寺洼山遗址面命名。
寺注文化可分为寺洼和安国两个类型。
寺洼文化的陶器以马鞍形器口罐为特征,寺洼类型的双肩耳罐仅口部为马鞍形,而安国类型罐的肩耳端和口部呈双鞍形。寺洼类型分布在洮河流域和渭河上游,与辛店文化的分布范围相交错。而安国类型的分布范围则向东南和东北发展,在渭河和泾河上游、白龙江西汉水流域都有分布。在临洮寺洼、庄浪徐家碾和李家咀的寺洼文化墓葬中都有辛店文化的彩陶出土,说明寺洼文化和辛店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共存的在陇西西河滩遗址曾多处发现寺洼类型早于西周的地层关系而安国类型则可能和西周同时期。因此寺洼文化的年代大约相当商代晚期和西周。寺洼文化发现的彩陶很少,目前只发现了双马鞍形口双肩耳罐这种彩陶器形,花纹很简单,多以黑色凸彩在肩部绘一对勾曲纹和圆点纹,也有在陶器烧制后再以红色彩绘,但彩陶和彩绘陶上的颜色都容易剥落,这也许是寺洼彩陶发现不多的一个原因。
广州信昶『文化八』卡约文化
卡约文化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的黄河上游、湟水、大通河流域和青海湖周围。在大通上孙家寨曾发掘了成百座的卡约文化墓葬。墓葬中的彩陶在陶器中占的比例小,数量亦少。彩陶的陶质较粗糙,中含碎陶屑,打磨不很精细。在卡约文化彩陶的领部和颈部大多涂成红色,形成所谓“红脖子”,这是卡约彩陶的特点之一。彩绘以土红色为主。也有在器表施暗红色陶衣的,再用黑色彩绘,黑色的颗粒较粗,凸于表面。陶器的底部内凹而类似假圈足,这也是卡约陶器的特征之一。彩陶的主要器形有双肩耳低领小罐,肩耳较小,浅腹,腹四侧有小突。还有双腹耳壶,壶颈较粗短,二口沿微侈。图案多绘在上腹,纹样简单,常以凹凸纹为骨式,内填条纹、相对三角纹等,也有绘二方连续的三角纹、网纹同心三角纹等(插图15)还发现给有鸟纹的。
插图15『文化九』诺木洪文化
诺木洪文化因发现和发掘于青海省都兰县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而命名。主要分布在青海柴达木盆地一带。诺木洪文化分早、晚两期。在早期遗存中有彩陶,陶质较粗,多为夹砂陶。大部分以红彩绘花纹(插图16)。陶器纹饰中的蓝纹是一种主要纹饰,这与齐家文化陶器的影响有关。而四耳罐、大或小口罐的器形及彩陶的作风均和卡约文化相似。在诺木洪文化晚期遗存中没有发现彩陶,诺木洪晚期遗址的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2905±140年。因此诺木洪文化含有彩陶的早期遗存,可能接近和稍晚于卡约文化的年代。
插图16『文化十』沙井文化
沙井文化分布在甘肃省河西走廊的东北部,因发现于甘肃省民勤县沙井子而命名。过去对沙井文化遗址未进行过正式发掘,其内涵不十分清楚。1979年在永昌三角城发掘了一批古墓葬,随葬品中出有铁器和铜器。墓葬中出土的陶器很少,没有过去那类被作为典型的沙井文化的陶器,但在墓葬填土中却有这类沙井文化的彩陶片。因此这批古墓葬的文化性质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属于沙井文化晚期的遗存;一种乃属于晚于沙井文化的遗存。永昌三角城遗址的碳14测定年代相当于西周末和春秋时期,因此可以认为另一类含有彩陶较多的沙井文化遗存的年代约在西周时期。
广州信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