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和生活中,问题意识固然很重要,但是发现问题不是根本,实现中往往出现的一中不良现象:问题呈现出来了,难以及时、高效形成一个对策。
主要源于讨论问题难以寻找到关键,关键的问和关键的策。
很多时候,当我们发现一些问题时,总会觉得自己发现了新大陆,自己走进了绝境。其实不然,我们纵观世界教育,问题都大同小异,很多教育问题已经被“前人”所知晓。他人没有呈现出来是因为他们善于有效学习,找到有效决策,做到有效解决。
在《关键在问》的第一章,作者就直言不讳地指出:走进全世界任何一位教师的办公室,你都能在一片“嗡嗡” 声中听到各种充满挫败感的故事和关于教学的矛盾问题——学生为什么不学习?他们为什么不能更深入地思考,从而发展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高阶思维能力呢?他们为什么缺乏动力去学习我们想让他们学习的内容?他们为什么学不会怎样与其他人一同学习或好好相处呢?
在这些办公室里,还充斥着其他的挫败感——耗 费时间的备课、漫长而无效的教职工会议、与家长之间困难的沟通,以及与其他教师之间的误会;与此同时,家长、学生、学校管理者也都在为相似的问题苦恼着。
此外,作为教师,我们还面临着各种压力:我们要向更多的学生、彼此差异更为显著的学生教授更丰富的内容,但与此同时,给他们的资源和支持却又在不断减少。
面对这些更为紧迫的现状,我们必须寻找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在教室、办公室、学校会议,甚至在一对一的讨论中,都必然存在某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深人地思考,一定存在着某种途径来引导学生、家长以及我们老师就某一一个主题展开讨论,最终达成有意义的学习。
书中作者列举了自己三十多来积累下来的一种讨论问题的方法。这个方法也这个方法有很多不同的名称,如“艺术形式方法”、“讨论法”、“焦点讨论法”等等。这一方法包括“0-R-I-D”四个层面。简单地说,这一方法依次涉及四个思维层面:
客观性层面(Objective): 处理信息和感官的觉察;
反应性层面(elletive): 有关个人的反应和联想;
诠释性层面(ntepretive): 关于意义、重要性和含义;
决定性层面(Decisioa): 关注解决方案。
使用这一方法可以做到:
拓展思维力和学习力;
让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让团体沟通更为有效;
避免和解决矛盾问题;
增强教学评估的有效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