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5 同情之理解

作者: 文案慧冰 | 来源:发表于2018-06-25 00:22 被阅读39次

    2003年,我读高中。

    住校,半个月回家一次。校园里有几部公用电话,买电话卡才能用。

    我买了一张,大概是30元的。

    有位同学知道了,说:我刚好需要打电话,一会儿借我用下。

    我迟疑了一下,说,哦哦……好的。

    其实我是心疼钱,不舍得给他用。

    他看出了我的迟疑,我也看出了他看出了我的迟疑。

    他生性善良,知道我为难,就没有再提借卡的事。

    但这件事一直梗在我心里,使我懊恼至今:为什么要迟疑那么一下子。

    有些事情一旦发生,是没有补救机会的。

    小学课本里有一篇文章,标题好像是《蓝树叶》,说的是一位同学忘了带绿色画笔,想借别人的一用,但对方不想借,就推三推四,找各种借口,后来,他索性不借了,用蓝色画笔画了树叶,对方看到蓝树叶,脸红了。

    这是非常残酷的一篇文章,因为它直接点出了一种弱点——吝啬,而且还在结尾处,给他一个脸红的镜头。它形成了我童年的一个心理阴影。我想,如果换成是我,无论如何也要借。

    可是,当同学需要借用我的电话卡时,我却迟疑了。

    也许这件事对他来说,早就过去了,但我终于不能释怀。

    今天重翻旧账,是提醒自己,我曾经吝啬;但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我想说说我的思考,以及,我何以如此。这并不是在为自己开脱,而是希望复盘一下我的行为与心理。

    我父亲去过学校,和我的老师聊过,老师说,这孩子日子过得太节俭,都饿瘦了。

    当然我瘦弱的原因不在于吃不起饭,因为现在的我依旧很瘦,只是想说,那时的我,生活确实很拮据。

    对于穷人来说,一分钱都是重要的。如果你也穷过,你会懂。

    读历史也好,读人也好,需要抱一种同情之理解。

    你可以不赞成他的做法,但是需要在同情的基础上,去理解他的做法。

    我写过小学时候的困惑,当老师绘声绘色地讲,革命烈士如何老虎凳辣椒水,我的想法是,如果是我,我能扛几分钟?

    高中有篇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鲁达初识李忠,为了救金翠莲,问李忠要银子,李忠摸出一块银子来,鲁达没有用,事后又丢还给他,还抱怨说对方不是个爽利人。

    人们的解读是,李忠的银子是摸出来的,说明他小气;鲁达没有当众拒收,算是粗中有细,给了李忠面子。

    我就特别不理解。

    鲁达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可李忠却还要靠卖艺讨生活;鲁达可以到处赊账吃霸王餐,李忠却没这个地位。想逞英雄救人的是你,却要让一个初次相识的朋友买单,买单不利索了,还要被嘲讽,反倒是问人要钱人赢得个“粗中有细、体谅别人”的美名。这还讲不讲道理了?

    不知道当时的李忠,在被斥为“也是个不爽利的人”时,在拿回被鲁达丢还的银子时,作何感情,会不会有类似于看到蓝树叶时的那种脸红。如果说这也算是给了李忠面子,那么这面子实在是给得太薄。

    人们喜欢鲁达,因为人们喜欢代入角色,代入的是鲁达,一个自始至终都理直气壮的人。

    我只心疼李忠,因为我代入的角色是李忠,一个四处漂泊辛苦讨生活的人。

    代入英雄自然是容易的,代入普通人则需要勇气。

    我代入李忠,这么多年一直如此。

    有人借我钱时,我会摸出一小块银子来,因为我只有两小块。

    我的生活状态和经济状态和李忠接近,如今也只是一个平凡的穷作家。

    但我仍是懊恼于当年的那次迟疑。对方没有再提借电话卡的事,这使我愈发羞愧。如果他真的借了,至少我可以骗自己说,对方没有看到我的迟疑,但他没有借,这就坐实了我的吝啬。此间心境,类似于李忠摸出来的银子又丢了回来。

    也许你会问,一会儿替李忠辩护,一会儿又说自己吝啬,你究竟想说什么?

    我想说,在吝啬与不懂得体谅他人之间,有一个开阔地带。

    如果你是被借钱的一方,能力所及之处,能帮一定要帮一把,只要不是像鲁达那种借法,要相信对方既然提出来,就一定有这个缘分;如果你是借钱的一方,你要能理解对方的迟疑,因为同样是一百元钱,在不同的人那里,分量是完全不同的。

    惟此,借钱者可不因对方的迟疑而有鄙夷之色;被借钱者可避免事后的懊恼与后悔。

    2018.06.25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6-25 同情之理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kis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