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初六,昔日的学生群里有人发了家乡舞龙的视频,又勾起了我对于小时候过年舞龙的回忆。
小时候,过年经常能看到舞龙,尤其是元宵节当天,各个村的龙灯都会出来,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伏,整个镇子几乎就变成了一个热闹的海洋。身为孩子的我们常常被龙灯吸引,不知不觉地跟着走出去很远。那时候的龙灯吸引我们的,一是舞龙,龙灯舞得好就像是一条蛟龙在大海里翻腾,让人不由得想到“云龙腾空”这个词语;二是龙灯队伍后面的各种人物扮相,有济公,有铁拐李,有何仙姑,有蚌壳精,还有我们害怕的媒婆等,很像今天的cosplay,之所以害怕媒婆,是因为这个角色总是手里拿着一把破烂的扇子,一个不注意就会吓唬戏耍一下我们,伸出她的扇子来赶我们,吓得我们赶紧逃开,过一会儿才又回来。但是大部分的龙灯都没有角色扮演,所以每年最吸引我们的还是舞龙。
家乡的龙灯有两种,一种叫做“软龙”,这种龙用红色绸布做成,分成很多节,每节下有木柄,节与节相连的地方用竹篾扎成圆圈相连,除了连接处,龙身显得软塌塌的,所以被称为“软龙”,这种龙一般只能跟在后面凑个数,不能舞动。而走在前面的龙被称为“硬龙”,它跟“软龙”不同,整个龙身都是用竹篾扎成的,包括龙头和龙尾。不管是“软龙”还是“硬龙”,节数多为单数,一般“软龙”节数较少,“硬龙”节数较多,从9节到30多节不等。
一般来说,村里的龙灯多少跟村子的经济状况和人丁兴旺程度有关,大一些的、人口多一些的、经济条件好一些的,龙灯数量会多一些,有的村甚至会有六条或八条龙,一般的村子只有两到四条。加上举旗的、敲锣的、打鼓的、掌灯的、举球的,还有引导的、指挥的等等,有的时候大点的村子的龙灯浩浩荡荡有一二百人,整个队伍有几百米长。
以前,大户人家,家里比较殷实一点的,住房比较宽敞的,都会准备好鞭炮、香烛、点心迎接龙灯,龙灯如果能够在家里串一串,寓意这户人家今年的家运亨通,诸事顺利,所以有能力的都愿意把龙灯接到自己家里串一串。现在,大家都住楼房了,龙灯在家里串不开,一般只到愿意接龙灯的企业去串一串,或者到家族的祠堂里去串一串。
舞龙非常讲究。首先,希望能够迎接龙灯到自家的人家会在家门口摆放一张条桌,上面摆放迎接龙灯的菜食、水果、香,舞龙的队伍就知道这户人家有迎接龙灯的意向。然后,主人燃放起鞭炮,龙灯来到这户人家门前,主人按习俗点香、作揖,虔诚地迎接龙灯进入家门。一般来说,如果有几条龙,会有一条为首的龙,这条龙在龙珠的引领下,带领龙灯队伍按一定的顺序在主人家里走一圈,再回到屋外,向主人致谢。
如果这户人家屋外场地宽敞,几条硬龙就会在户外舞动起来。舞龙的时候,举龙头的人特别重要,一是因为龙头很重,另一个原因是龙能不能舞起来,完全取决于龙头能不能动起来,摆动的幅度有多大。舞的时候,所有持柄的舞者都会叉开双腿,方便用力。龙头舞动起来,左耸右伏,龙身九曲十回,时缓时急,仿佛在空中蜿蜒翻腾。龙舞动的时候,动作快、幅度大,不停地在空中画“8”字,主人家鞭炮不停,“噼里啪啦”,震耳欲聋,鞭炮燃起时的烟雾就像是云雾一般,让人产生龙腾云海的感觉,场面非常壮观,掌声经久不息。
待到主人家的鞭炮声停下来,舞龙便也停下来,然后整理好队伍,主人家给引导者包上一个大红包,为首的那条龙摆摆龙头表示感谢,就带着队伍继续赶往另一家,主人再燃放鞭炮为它送行。
每每这个时候,附近的大人孩子都会走出家门来观看舞龙,大家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有的孩子看不到,还骑在大人的肩头,这个时候谁也不害怕鞭炮的火星会溅到自己,只想着要找到一个最佳观看点,生怕错过了一丁点儿精彩的表演。舞龙结束,孩子们还会跟着舞龙的队伍走去另一户人家,有的时候还会出去很远,甚至会跟着舞龙的队伍走上半天,看上半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