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去年的元旦就开始发愿,要每一年每一年地跟着罗胖的时间的朋友一起跨年,记录我的观后所思所想,构建我自己的意义空间。平心而论,你不可能经由一场跨年演讲就产生巨变颠覆,但我还是想要去坚守自己的承诺,去完成一场仪式,也看看自己的韧性和坚持到底可以做到怎样的程度。
坦白地讲,也许观看跨年演讲也会有边际效用递减,全程看完了罗胖的分享,没有特别强烈的兴奋感,好像早就预设很多观点都只有当下的鼓动,很多事件他只是还原了某一个点,或者围绕着某一面去做叙事,真正的现实镜像哪是如此寥寥几笔就可以概而论之的呢?比如四毛三的愿景物业公司,组织小区捡纸壳的老年群体维护小区清洁卫生,分地盘、志愿者荣誉感加持、主场感营造、垃圾分类价值感拉升,貌似真的可以解决小区清洁问题,可这是一种稳定的互利共赢的关系吗?如何去解决例外?比如恶劣天气?老年人意外风险?模型只是理想的真空模型,我更想进一步去看看现实的场景是如何调度起来的。无意去反驳什么,只是觉得商业实践里小美好可能会比较艰辛吧。
整场演讲还有一个词非常有印象就是“情绪”这个词,用情绪资源支撑他人,才能得到世界的犒赏。包括后面提到的一家公司怎么用数字化思维探知员工情绪?管理者要对员工的情绪负责。产品价值=功能价值+情绪价值+资产价值;未来教师如果只讲解和传授知识,那么他会被替代,而成为情绪劳动者的话,就无可替代;如何去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将情绪管理裂变成商业价值?或许是一个可以值得深入思考的点。
从确定性里找可实现的切入点,其实做事就没有那么难。可以很好地缓解盲目的焦虑,找到具体的事情,做就是了,哪有时间焦虑。
企业要为员工的生存能力负责。需要思考企业给到员工除了薪资以外的价值点是什么?
只要愿意修饰自己,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就会变高。忽然理解了仪式感,沉浸感,都已经为此付出这么多,为什么不好好地做到自己能力所及的最好呢?
好事情的特征,是它本身就是目的。比如我现在在深夜敲打今年所触动的点,行为本身就是目的,想起之前关注的林曦老师的一句话,写字本身就是对写字的奖赏。然后呢,活着本身就是对活着意义地追寻。
还有35岁现象软技能的打造,听到这,确实也有点焦虑了,我离35岁不远了,我的软技能是什么?在哪里?不知道……软技能的本质,是一种连接能力;从“工具”变成“接口”。
还有内卷的定义:持续投入资源,但不产生价值的竞争。20岁有人愿意带你;30岁有人愿意用你;40岁有人愿意捧你;50岁有人愿意跟你;60岁有人愿意请教你。
卡萨帝的场景思维,产品解决一个问题,而场景持续解决问题。因为场景中有一个又一个问题待解剖,理解了场景,就可以针对性地去做产品设计和研发。
事件,就是某种“超出了原因的结果”。别焦虑了,不清楚怎么干,直接行动,先制造一个事件再说。
设计是一个不断生成目标和备选方案的过程。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看来2022年还是值得想象和期待的。
让我们泰然自若,与自己的时代狭路相逢吧~
以上,2023年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