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求

作者: 皮妈_闫雷 | 来源:发表于2019-01-20 22:48 被阅读1次

    这周读了《非暴力沟通》第六章,请求帮助。

    这章节讲解的是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 请求,如何提出具体的请求,区分请求和命令。

    在前面三个步骤中表达清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后,下一步就要向他人提出请求得到帮助,要如何提出具体的请求才能得到帮助呢?

    首先,我们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而不是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否则对方会很困惑。

    比如,孩子看手机时,我们通常会说,不要看手机了。如果换成,我们一起来画画或者猜谜语吧。

    作者举例,他去参加一场辩论赛时,比赛前一直叮嘱自己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结果,自己回应选手的方式和原来一模一样。如果换成提醒自己主动做些什么,结果就不一样了。

    再就是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不要用抽象的语言来表达。请求他人采取怎样的具体行动才能满足我们的动机。

    我经常对我老公说,我希望可以自由一些。他感觉我已经很自由了,不上班工作,在家带孩子,时间多自由啊。

    我就是很抽象地表达了我的请求,我换成了:老公,你能每周抽两天时间陪孩子。我就可以有自己的时间去做我自己想去做的事情,比如跟朋友聊天、看电影等等。

    这样跟他表达请求后,他说这还不容易吗,哪天你自己定,我不出差就配合你。

    这样避免了双方的不理解,很和谐地和老公交流好,解决了我的烦恼。

    但有时候我们请求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不是一码事,这个时候我们要做好适当的补充,确认好对方能懂我们的请求。


    表达愿望不是发号施令,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

    书中分析: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听到命令时,一个人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不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人,那么,我们的请求很可能就会被看作是命令。而一个经常收到指责的人也会倾向于将请求解读为命令。

    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不想勉强人,那么,清楚表达这一点是重要的——这有助于人们相信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命令。

    比如:“帮我打开窗户好么?”而不是“请打开窗户!”

    当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愿意去体会是什么使他们无法说“是”,这就是请求而不是命令。所以,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

    在生活中父母、老师、经理以及其他处于管理位置的人来说,非常容易犯上面这个错误。经常把自己的请求当做是要求。“他应该怎么做”“他必须照我说的做”“老板应该给我……”“我有权要求……”

    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想法,对方没有满足我们的要求,难免会指责。

    我们家家庭会议中列出了每天上床睡觉和起床时间,但儿子却总不能按时睡觉。

    我每天都会用自认为正确的非暴力沟通方式对他讲:儿子,咱在家庭会议中明确规定了睡觉时间,刚才咱就开始说上床睡觉,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四十分钟。你还没有脱衣服刷牙洗漱,妈妈很着急,因为妈妈希望你快点入睡,有个良好的睡眠,更好的成长。

    他听完,去洗脸了,然后又回来玩起来了。我一遍遍地催促,你这样需要被人一遍遍地催促有什么好的,为什么这么拖延,不自律。最终,效果一遍不如一遍。

    当我们处于比较强势的一方,尤其是孩子被我们用权威威胁过的时候,我们提出的请求很容易被误会成命令,得不到满足时很容易进行指责。

    并且,我们对他们表达请求时,经常会被他们误以为我们是命令。我们能做的是静下来跟他们谈一谈,去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想法和立场。

    希望每个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多尊重多理解少命令少指责。

    我们进行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要求别人如何做,也不是让别人改变来迎合自己。我们要重视每个人的需要,才能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请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kof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