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79331/8143b315a9b54487.jpg)
一直有个困惑,农村来的老人在城里住一阵子后总会感到不习惯,喜欢回到老家居住。要说城里的生活条件肯定是比农村好,可为什么会住不惯呢?渐渐地我明白了,农村的好就在于她满眼的青山绿水。年纪大了,物质要求不高了,在城里住久了会觉得闷,回到农村,沉浸在绿色里,我会感到特别放松。我喜欢老家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更喜欢村口的那两株大榕树。
![](https://img.haomeiwen.com/i2779331/56171316b598ec4e.jpg)
老家马甲镇仙公山麓的义山村,原名永丰社,100多年前,只有500多林氏族人散居于此,常有水患殃及田舍牲口,后经风水先生指点,从林氏祖庙移植雌雄二株榕树于村口河边小庙社公宫两侧,引树神入庙,供族人敬奉供养,以保村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数年后果如其言。百年以降,这里也曾发过几次大水,那两株大榕树和神庙却安然无恙,农田、堤坝、林木、人畜平安无事,村民们对这两株大榕树越发虔诚礼敬,主动前往施肥、浇水、除草、治虫,树木越长越旺,冠盖覆地,像一对健硕慈祥的老人,荫庇着村中族人。曾有一个时期,马甲镇因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破坏、旱涝成灾、庄稼欠收、人畜受害,这两株大榕树也枝叶枯黄,一派萧条。改革开放后,村里人痛定思痛,自发组织起来固山护绿,大榕树重新焕发生机,枝繁叶茂,村里的各项事业也跟着开枝散叶,蒸蒸日上。
![](https://img.haomeiwen.com/i2779331/adde0b482088aa61.jpg)
如今,这两株大榕树俨然成了我们村的风水树和保护神,逢年过节、婚丧喜庆、娶妻生子、外出打工、升学择业,事无大小,一应巨细都要来树下和庙前祭拜,祈求一切平安、事随人愿。平日里,大伙有事没事都会聚在树下,聊天、玩耍、运动、下棋,遇到一些重要的日子,还会在这里搭台唱戏,这几年,城里人流行跳广场舞,我们村里的女人们也会聚集在树下跳起广场舞,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https://img.haomeiwen.com/i2779331/d691e9aa0bc6cb2a.jpg)
孟浩然《过故人庄》里有诗句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对这个“合”字,以前我只当作“环抱”理解,其实它应该还有个“和合”的意思。我们这些农村来的老人不习惯城里的生活,老喜欢回到村里住的原因,就是因为农村里的自然之气与我们的生命节律是相合的。大榕树下的庙里有幅对联写着“清溪净水正心胸,绿叶红花明耳目”,那清溪净水、绿叶红花可以正心胸、明耳目,不正是身心与自然互为呼应的写照吗?中国的养生哲学非常注重天人感应,现代宇宙全息理论也证明了人与自然的生命信息是互动的,“何知人家竹林旺,山根气色绕周黄”,世间万物,同气相求,和则生,逆则亡,“绿树村边合”,“合”的正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的关系。
![](https://img.haomeiwen.com/i2779331/aca44a7372764565.jpg)
当我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更爱往老家跑,更爱在那两株大榕树下仰望苍穹,感悟“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气与人同”的妙境。
编辑点评:
泉州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仅停留在故纸堆和博物馆里,而是直接映照在百姓的日常生活里。对于风水这样的话题,泉州人并不会讳莫如深。对于原始的拜物信仰,我们不必去细究到底是中国本土先民的文化遗存,或是曾经在泉州广泛传播的印度教孑遗,总而言之,泉州人总是以一种朴素庄重的仪式表达着自己对真善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散布于泉州各地房前屋后的许多古树名木,在当地老百姓的善加爱护下,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溶为一体、休戚与共,并成为他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如今,我们可以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森林、树木对人类的益处,并将之上升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或生命科学的高度,但并不防碍我们对老百姓的这种朴素善良的信仰给予微笑和包容。
泉州是个有信仰的城市,信仰一样的体现在对自然的崇拜与虔诚中。
编辑:林会钧
![](https://img.haomeiwen.com/i2779331/a3be23256f5b76d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