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在前面:
我们的性格养成与原生家庭的潜移默化是有一定联系的。
但谈原生家庭并不是想将我的问题全部推卸给父母,我更多的是希望能用更好的自己,更好的教育方式,来面对孩子,建立新生家庭。
一、自身进取比任何苦口婆心都要具要鼓舞作用
我的爸爸曾是个大学生,毕业后在一家国企工作,但在某次改革后,企业体制改革失败,企业一直在走下坡路,当时的他并没有选择再就业而是在这个日薄西山的企业靠着微薄的工资浑浑噩噩地一过就是20年。50岁了还在啃老,一套自己名下的房产也没有,也没有自己的社会关系网。
自私点说,我觉得他无法在我的工作上产生任何帮助,明明可以,却不曾为了家人奋斗过。
虽然我知道他的不思进取不对,但渐渐地我在安逸却平庸和高压却充实中更倾向于选择安逸。
我不希望将来我的孩子对我说,“你都不努力工作,凭什么叫我努力学习。”
我希望在他无法坚持下去的时候,我能用努力的背影、上进的心态告诉他“妈妈也在努力。”
二、大男子主义并不代表所谓的权威
爸爸们普遍都有大男子主义的心理,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夏天的晚上,如果妈妈不小心将蚊烟香放在了走道中间,爸爸踩到了,他会说“你为什么这么不小心,不知道这样做别人会踩到吗?”;
如果是爸爸不小心将蚊烟香放在了走道中间,妈妈踩到了,爸爸会说“你走路怎么这么不小心,不知道注意一点吗?”
很明显,可能他知道自己有问题,但是他害怕权威被打破,从来不敢直面自己的错误,不敢承认真实的自己,只会从别人身上找问题。
而当我在面对别人的批评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反省自己,而是否定对方的评价,甚至通过愤怒来掩盖内心的不安,无法面对现实。
讽刺点讲,大男子主义说白了就是玻璃心。
三、“听话”的孩子并不是什么褒义词
我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如果不听我的,后果自负。”
四年级的时候,老师推荐我去参加一个演讲比赛,但我出于紧张害怕发挥不好想得到爸爸的鼓励,爸爸竟然说:“这种比赛浪费时间,影响学习,你直接回绝老师,听我的没错。本来你也怕是吧,何必找罪受。”我告诉我爸爸我想去试一下的想法后,我爸便又搬出了“你如果不听我的,后果自负。”这句话。
潜移默化地,我在承受压力与回避压力之间,常常以不想找罪受为托辞选择回避压力。
而在爸爸的强势教育下,我活得渐渐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全然失去自我,甚至有了不愿意自己做选择的想法,总是害怕承担后果,抗压能力差。
我常常觉得如果因为爸爸的选择产生不好的后果,我会直接怪罪于爸爸“谁让你怎么选择的。”
当然我爸不会承认他在选择上的主导作用,而是搬出其他相关人士怪罪。
到后来我爸强势到剥夺我选购衣服的自主权,因为爸爸觉得衣服便宜,我是不是真心喜欢都不重要。
培养孩子是培养他独立的人格和自立的意识,而不是在你的强制下成为你想要的另一个你。
在选择面前,父母能做的只有用自己的经验给孩子分析利弊,选择由他自己来,他应该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四、滚蛋吧,“别人家的孩子”。
我想很多孩子都很讨厌妈妈口中“别人的孩子”吧。
就算“别人的孩子”成绩没我好,家务也不做,我妈也会说:“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嘴都比你会说。”
在这种否定的声音下,我逐渐形成了“我什么都不如别人”的自我认知,同时强烈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
而当事态超出预期的时候,我就会很容易沉浸于焦虑和忧郁无法自拔。
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而不是一味将最刻薄的话瞄准孩子,我想孩子一定会更加自信乐观。
更讽刺地讲,也许在孩子眼中也是存在“别人的妈妈”的。
五、上一辈的恩怨不只是上一辈的
婆媳关系常常是家庭矛盾的主要因素,我想受害最深的无疑是孩子。
妈妈和奶奶都是强势至极的人,针锋对麦芒,互不相让。
刚好爸爸又是对奶奶百依百顺的人,觉得奶奶说什么都是对的,所以常常让妈妈很受委屈。
她无处发泄,所以经常迁怒于我,甚至希望我跟她一样讨厌奶奶,成为支持她的人。
她常常在我面前说奶奶是如何地偏爱堂弟,说实话刚开始听到的时候,我确实很讨厌奶奶的重男轻女,虽然这是事实。
但是当妈妈有一次说出“如果你是个男孩,你奶奶就不会瞧不起我们娘俩了。”
我听到之后无比寒心,以至于讨厌我是个女孩,甚至歧视女性。
在我眼里我妈妈就是一个怨妇,是个无法沟通的角色,所以我常常拒绝和她沟通。
我深知重男轻女的想法有多伤人,我只希望当我的孩子意识到重男轻女不仅存在于家庭,还存在于社会各个方面的时候,我会用行动告诉她,正是因为社会如此,女孩才需要更加上进,更加努力。
婆媳关系最关键的部分其实是爸爸这个角色的调节作用。
在两边说对方的的好话才是维系婆媳关系,不让孩子受到牵连最根本的方法。
共勉,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