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整理书桌,无意瞥见放在最里侧那本《浮生六记》。翻开,书签还停留在古文的第一页,看来那时我只看完了译文,于是我又拾起这本书,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把它读完。
《浮生六记》是清代姑苏人士沈复执笔写就,后被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残存的四卷,而后两卷已佚。余下的四卷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
沈复开卷就言:“天之厚我可谓至矣... 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于是他将此生皆付诸笔端,我们得以见到他的哀乐悲欢,也得以结识“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林语堂)。
沈三白在书中记叙了与陈芸的相知相守,于平淡的生活中窥见生活的情趣。我最喜欢的便是书中的前两卷,处处皆得妙意,此时的沈复和芸娘当真是将平凡寡淡生活过出了清雅温柔的意味。
“俯视河中,波光如练。轻罗小扇,并坐水窗,仰见飞云过天,变态万状。”这是沈三白和芸娘成亲后共度的第一个七夕佳节。彼时,芸娘和三白并肩而坐,俯仰之间,便是云月波光。芸娘手执团扇,低眉敛目,笑意盈盈,三白铸二章,把白文交付芸娘,用作两人书信往来。那时,流云飞散,变幻万千,夫妻二人执手凝望,脉脉含情。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于沈复和芸娘而言,前世有多少次的蓦然回首,才得以在今生相知,相恋,相守。书中写了许多细枝末节却读来轻松清闲的小事。比如芸娘和三白的卤瓜,腐乳之争,比如芸娘胆大地换上男装与三白一同上街赏灯会,比如三白在家中的盆景中神游......又或者邀上三五好友在溪水边吟诗作文,饮酒小憩,芸娘借来小贩的摊子,众人能有热粥入口,温酒下肚。我也不由抚掌赞叹芸娘心思巧妙,胆大心细。
那时沈复和芸娘二人的心有灵犀,志同道合在这个封建制度之下显得颇为珍贵。三白恨芸娘不是男子,不能同她欣赏这大好河山,芸娘笑着许诺待到两鬓斑白再一同携手共看山海,沈复笑答:“恐卿鬓斑之日,步履已艰。”,芸娘回道:“今生不能,期以来世。”三白深以为然。
而整本书中,记忆最深刻莫过于两人于老妪家避暑时芸娘曾说的那一番话:“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这便是芸娘心中最朴素的愿望。身居闹市之间,却心怀洒脱淡然。寻一老屋,绕几亩菜园,种些时令果蔬,或以书画刺绣换得几枚银钱,再沽上几两好酒,或应友所邀,离家几日游山玩水,抚琴吟诗,纵然粗茶淡饭,也乐得清闲自在。
然而未等芸娘与三白相携一生,白头终老,也未等芸娘见子娶妻,就急急离世。那时两人尚且流离在外,举目无亲。一盏孤灯下,芸娘临别之际的句句托付,仿佛透过书册,在我耳边回响,至此,这世间独有沈复,余生若梦,不知何时方醒。相仇者情浅缘深,而情笃者却情深缘浅,或许情深意重,最惹天妒吧。
“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此时的三白,孤身一人,流离在外,芸娘病逝后,其父撒手人寰,最后连其子逢森也夭折。在经历了失妻,失父,失子的悲痛之后,沈复惶惶度日,梦里梦外,身处何处?
都说陈芸是个奇女子,聪慧大胆,心细体贴,但沈复有何尝不是一个奇男子呢?在那个礼法森严的封建时代,沈复不为其所拘束,随性自然,潇洒豪放,与妻相伴共游沧浪,或与友相偕登高远望。沈复这一生是幸运和幸福的,但同时又充满了坎坷和离愁。幸之,三白未负彼苍之厚,将其细细写下,百年之后的我们得以随着三白的文字,循着那双温柔缱绻的身影,不负此生,不负光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