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前几天看汪曾祺先生的小说《邂逅》,在“八月骄阳”这篇短文中,有这么一段话:“这工夫,园门口进来一个人,六十七八岁,戴着眼镜,一身干干净净的藏青制服,礼服呢千层底布鞋,拄着一根角把棕竹手杖,一看是个有身份的人。这人眼神有点直勾勾,脸上气色也不太好。这人走到靠近后湖的一张长椅旁边,坐下来,望着湖水…….”看到这儿,我不禁琢磨开了,这人是谁?为啥作者要加上这段与本文主题毫不相关的叙述? 并且还如此细致的描述他的神情?看着他满脸心事的脸,很显然,他进来并不是为了遛弯,那又会做啥呢?等看完才发现,作者笔下的这个人居然是老舍先生。他来太平湖公园就是为了投湖自尽。
文中的那个人在长椅上坐了整整一个白天。在这一整天中,看不到那个人半点的思绪变化,只是一直望向那一平如镜的湖水……唯有一些小昆虫的飞舞鸣叫陪伴着长椅上静静坐着的那个人,这一动一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细细读着起来, 老舍先生那种“千古艰难唯一死,男儿到此是英雄”的浩然正气,那种不失大节,从容自尽的知识分子气息跃然纸上,经久不散……
只到昨晚观看完话剧《茶馆》,才真正体会到了老舍先生那种“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的无可奈何,也解开了老舍投湖自尽的谜……

《茶馆》这部话剧主要讲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馆历经了从清朝、民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三个特殊时期,在当权者和小人的谋划下最终被改成“花花联合公司” 从而走向破灭的故事。可怜王掌柜的改良梦最终也没能救得了他一生相守的茶馆,被逼上吊….。

灯光一打,帷幕一拉,第一幕徐徐拉开,通过鲜活的舞台,似乎把我们拉回到那遥远的时代 —— 飘着烟的茶馆墙上贴着“莫谈国事”,扎着长辫子的男人一边喂着鸟一边喝着茶,年轻精明的王掌柜招呼着来来往往的客人,各方照应,左右逢源。这里俨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买古玩玉器、下棋等无所不有。只是,在这派“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旧、父母贩卖子女、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第二幕,二十年后,还是那个茶馆,可是时代变了,已是民国时期,连年不断的军阀混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列强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分一杯羹;老百姓民生凋敝,朝不保夕。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在残兵流寇、地痞特务的骚扰压榨下坚持改良,勉强支撑着茶馆经营。他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逃难的老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王掌柜的钱,侦缉队不时前来敲诈。动荡不安、是非不分的大环境让小老百姓更无所适从,而茶馆也面临着又一次的改良……
第三幕,又过二十年,依旧还是那个茶馆,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再度改良,甚至引进女招待以支撑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日子愈加艰难,王掌柜绝望了……
简简单单三幕剧,借助于一家普普通通的茶馆,将半个世纪的岁月浓缩,将许许多多符合时代特征的小人物涵盖,将一个国家在那些个特定时代的悲哀诉尽。老舍先生真不愧是“伟大的人民艺术家”。
整部剧让我最震撼的是最后一幕,三位白发苍苍老者的聚首,笑谈人生,哭着笑,笑着哭,多少心酸事,都付笑谈中。他们为自己喊着挽歌,扔着纸钱。愤懑的发泄着。罢了罢了,互相鞠躬道别,都深知再见可能就是下辈子的事情了…
秦二爷:“你可以跟喝茶的人们当个笑话谈谈,你说呀:当初有那么一个不知好歹的秦某人,爱办实业。办了几十年,临完他只由工厂的土堆里捡回来这么点小东西!你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他们哪,秦某人七十多岁了才明白这点大道理!他是天生来的笨蛋!”。
常四爷:我自己呢?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看,(从筐中拿出些纸钱)遇见出殡的,我就捡几张纸钱。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我只好给自己预备下点纸钱吧,哈哈,哈哈!
王掌柜:“我变尽了方法,无非就是想活下去,没干过缺德的事,没干过伤天害理的事,我招了谁?”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这些话,这些愤懑,这些悲痛的呼唤,正是他们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们生命最后发出的呼唤……
梁冠华、杨立新、濮存昕三位老师作为人艺三座台柱,拿捏身板,用炉火纯真的演技撑着王利发、秦二爷、常四爷老迈的模样:秦二爷拄着拐杖抖个不停,常四爷有气无力的摊在椅子里,王利发每句话最后拖着一个无奈的尾音——“好咧…再见咧……”直到撒起纸钱,直到王掌柜去上吊……
就此,一个茶馆的兴衰,就像一个时代一样,看透了人间百态,习惯了世间沧桑,最终逃不了衰落的宿命。而这些被历史洗涤的事物,人也好,物也罢,都被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留给世人的只是淡淡的唏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