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苏格拉底式的理论,在知识获得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应该是从外向内给予知识的人,而是采用有效的教学技巧,促使学生从内开始创造或者重构其自身内部已有认知的原始模式。按照中国古人的说法,人皆有内在的良知良能,只是还需要被相应的方法激发,而从内朝外地生长出来,长成为参天大树。所以,任何一种实质上包含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中进行讨论、倾听、阅读和反思的活动就是积极学习。
对教师而言,内部工作动机是教师从事职业活动的根本原因与动力,来自个体对于职业活动本身的兴趣、好奇心及职业活动带来的挑战感;外部动机也是个体从事职业活动的根本原因,主要来自职业活动结果给个体带来的报偿。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都是教学创新得以发生的重要内驱力。对知识探索与传播的兴趣越浓厚,对学生的热爱及其成长的关注越密切,对自身教育教学能力与对学生的影响力越坚信,就越有助于教师内部工作动机的激发与保持;而适当的激励与奖惩机制、同行认可与支持,同样能提升教师在教学领域中的投入水平与创造力,从而激发其在教学改革与创新中的积极表现。
人们会以不同的心态和方式完成同一份工作,一名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工作视为辛劳和领薪水的活计,而如果他将自己的工作赋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崇高性和意义,那么在工作中他不会仅仅被动地接受任务,而会主动地对自身和任务进行调整、拓展和提升,以符合他所构建的工作身份。有研究发现,教师对教书育人工作越满意,感受到的职业幸福感越强,其自我效能、工作动机、教学热忱、职业认同就会更强,其所教的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也就越好。
教师可以从任务、角色、关系和自我四个方面构建积极的职业身份认同,获得工作意义感,从而在工作场域中获得幸福感。即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以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重新思考和调整自己的职业身份和责任,例如认识到终身学习对教育者的重要性,不应只看重学生的成绩也要看重学生的身心健康等;改变与同事和学生的互动方式,培养积极的专业合作关系,形成教学同盟,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支持者等;认知调整和技能提升,包括自我反思、优化教育理念、学习新技术等。
对学校管理者而言,应设法创设支持性的组织氛围,并通过教育培训、心理促进、素质拓展等途径激发教师的强大工作动机,提供知识与技能供给帮助教师提升教书育人能力水平,引导教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重构工作身份和意义,从而提升教师的工作绩效,减少工作负荷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加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促进教师的职业认同和组织承诺,进而帮助组织有效达成目标。
教师的大部分工作和生活环境都在学校,而教师的幸福感、获得感的提升同学校环境有着一定的联系。健全的教学设施、充足的教学资源都可以让教师更加顺利、有序的开展各项教学工作,使教师的归属感得到增强。以实际利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广大教师“体面”地生活和工作,让教师满意自身工作收入与精力投入的匹配度。
要深入了解广大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制定出人性化、有温度的管理制度,对教师予以充分信任,给老师创造充分的空间,支持教师的个人发展,在此基础上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同步发展。将学校打造成师生共同的美好家园,注重和谐人际关系氛围的创设,让教师能够感受到来自同事、领导的尊重及关爱,体会到教书育人的乐趣,在温馨的校园环境中开展各项工作,收获事业的成功,从而能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把学校当成家,并把更深的关爱传递给学生,从而实现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共赢。
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深入对教育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和转变,坚持科学评价导向,采取多元化的教师考核机制,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来进行长远性、整体性地评价,保证教师考核结果的客观化、科学化。在合理的考核机制下,教师能够回归到课堂中,潜心钻研、专心教学,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来面对教育教学工作,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
要真正做到家校共育。学校可以研制出针对性的教师、家长沟通机制,确保教师和学生家长拥有可靠的互动平台,实现实时性的互动和沟通,共同发力,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家庭和教师的有效配合之下,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和落实,更有助提高教师的工作成绩,避免教师的职业倦怠,让教师从中产生更多的获得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