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连载:《闲话三国》(879)

作者: 文生修道 | 来源:发表于2023-07-21 12:13 被阅读0次
第79回:周瑜贪功遣书生                孔明易服列方位(05)

    诸葛亮却十分郑重。他上次草船借箭碰到司马懿时,请教了一声尊姓大名;今天借东风碰到陆伯言,先生更加重视,立即抬身离座,恭而敬之施了一礼,道:“足见伯言先生年少英俊,智广才高!”

      陆伯言连忙起身还礼:“不敢,军师谬奖了!在下才疏学浅,怎及军师上识天文,下察地理,中知人和,满腹计谋!”

      “这……!”诸葛亮顿时觉得背梁脊上沁出汗来,直淌到裤腰上。

      就这么听来,陆逊这几句话平常得很,旁人夸赞孔明差不多也都是用的这么一些言词,因此周瑜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意外和特殊,还以为他在敷衍。

      而孔明却不是这样了,他是个当事人,尤其是识货者向他说这么几句恭维话,已经留心了。“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一听就明白陆伯言的每句话里都嵌着骨头,真所谓“柔中有刚,棉里藏针”,话中有话。

      依靠自己精深的天文学识,预测到了有三天三夜东风,于是就装神弄鬼,哄骗都督和三江众文武,所谓“上识天文”;七星坛筑在南屏江边,观测风向方便,溜起来隐蔽、近便,人不知鬼不觉,真是“下察地理”;赤壁火起,我们江东的人马忙于激战,无暇顾及监视刘备的动向,你趁机捞外快,发横财,不须与曹操厮杀,坐收渔翁之利,岂不是“中知人和,满腹计谋”?

      那末,诸葛亮怎么能辨别出陆逊的话中有这些含意呢?

      第一,陆伯言献给周瑜的那条计与他不谋而合。由此可见,他所想到的事情,陆逊也能想得到;

      第二,从书生的语气和口吻中可以听得出来,那不是诚意的夸赞,也不是一般的敷衍和奉承,而是带有几分嘲讽讥刺的意味的;

      第三,陆逊在讲这番话的时候,那种眼神、表情、手势,充分表达了他的弦外之音。

      孔明想,啊呀完了!这个书生好厉害,我的计谋全在他的掌握之中!这三个方面只要被他揭穿一面,我马上就会人头落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看来我在江东要摔一大跤,乃至送掉性命。

      赶快让我向他打个招呼:“伯言先生言重了。亮乃山野村夫,何德何能?只因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尽犬马之微力,以图复兴汉室之大业。今霄亮奉都督将令登坛祭风,全仗天神见怜,大力相助。若不能借得东风,军法无情!”

      先生边讲边对陆逊使眼色:懂不懂我的意思?你若一说穿,非但我的性命休矣,而且刘皇叔的三分天下也完了。我苦心经营了一个多月,眼看宝塔就要结顶了,被你这么一捅,马上“哗啷当”全部坍光,这未免太伤阴骘了!现在我把底都摊给你了,请你无论如何高抬贵手,念动恻隐之心,口下留情,日后自有报答!

      ――诸葛亮居然也到了山穷水尽喊救命的地步了。

      周瑜听了孔明这番话,另有他的理解:这家伙今天碰上了劲敌了,也学得谦虚了。因为陆逊的那条计他也没有想到,不得不自认不如。他向陆伯言叹苦经,无非是想争取别人对他的同情心,万一东风借不到,可以多一个人为他求情,保全他的性命。那就说明他在心虚,借东风没有多大把握。

      哼!不管东风借得到还是借不到,你只有一条路:送你上黄泉路!不论何人讨情都不行,非杀不可。

      ――他反正专门在打谋人性命的算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评书连载:《闲话三国》(87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kwp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