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奕大约一岁左右的时候,电视台各大卫视都在热播《芈月传》,我跟奶奶也在追剧行列中。
因为要看电视剧,我一边哄孩子睡觉一边看电视,但是我发现效果一点也不好,孩子根本不会睡,他会一直等到我把电视看完,专注地陪他以后才肯睡。这也让我意识到我这样的做法有问题。为人父母的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我们的行为也是他第一个学习的对象。
于是我立刻停止追剧,每天晚上七点半便把他抱到床上,开始给他读书,从最简单的佐佐木洋子画的《小熊绘本》系列开始。
刚开始的奕奕肯定还不知道我这是在做什么,尽管我已经尽量用孩子能接受的各种语调把绘本读的尽可能的丰富,但是奕奕依然只关注着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是抓床单就是啃脚丫。
但是我坚信只要每天都在做这件事就一定能把这件事养成一个习惯。渐渐地奕奕的注意力慢慢的来到了绘本上,有时会用小手指书中的某一个图案,这时候我也改变了以往的读书流程,而切换到追随孩子的节奏,书是否能读完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把孩子关注的点,为他讲清楚,达到他的满意。
与此同时,我也开始每天征求奕奕的意见,让他自己从书架上选择自己今天想看的书,当然一本书他可能会喜欢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做为大人的我讲的都觉得够够的了,但是我依然觉得应该关注孩子的需求,只要他还喜欢听,那就一直讲,但是我会突然假装忘了接下来发生了什么?转而问他,然后奕奕就开始用他能掌握的词汇单独的蹦出来表达绘本所描述的内容。
![](https://img.haomeiwen.com/i1717331/a2ed5c4c40565964.jpg)
自从奕奕有了表达的能力,我便以提问的方式来跟他一起读绘本,看着图问这位小朋友怎么了?他要做什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们会惊喜地看到孩子能发现我们大人根本关注不到的细节,想象到我们想不到的空间。奕奕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有了相当明显的提升。
现在奕奕已经四岁多了,每天睡前阅读已经成为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即便我们外出旅游或者回老家,他都需要选好这几天需要读的书带着。
而现在的奕奕给我们的感觉是想象力特别丰富,并能清楚地表达出他脑子里想象的画面,作为父母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仔细认真的追随他的天马行空,并鼓励他继续,不知不觉中孩子是不是已经具备了编故事和讲故事的能力?
前段时间,公司三八妇女节组织我们一起看了一部叫做《弱点》的电影,里面触动我的有两点:一个是女主人在收养了一个黑人男孩之后,老公对他说:你改变了这个孩子的人生!女主人说:不,是他改变了我。
陪伴奕奕读书的日子里,我也是这种感觉,因为我希望孩子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从而先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爱读书的人。《芈月传》成了我最后追的一部剧,从陪奕奕读书的那一刻起,我也养成了睡前阅读的习惯。
我曾经回忆以前在家都读过什么书,细想起来基本上书架上有什么书,我就读什么书,所以如今的我在选每一本书的时候都非常慎重,我考虑到我读完以后放在书架的书有可能会成为以后奕奕的读书方向。
![](https://img.haomeiwen.com/i1717331/ddf13f60694532e9.jpg)
《弱点》另外一个触动我的情节,便是女主人在书店里问黑人男孩:你妈妈有没有给你读过故事书?孩子说没有!然后晚上女主人在他小儿子的房间给孩子读故事书,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一个近十八岁的黑人大男孩支着头趴在床上听一位妈妈讲《小公牛费南迪》,门口还有他们家十七八岁的大女儿扒着门框面带笑容地倾听……
![](https://img.haomeiwen.com/i1717331/4e7f62eb003bb680.jpg)
坦白说写到这里回想到那时的电影画面,我依然还能热泪盈眶,我们倾心陪伴孩子阅读的每一个画面都将成为孩子心中最柔软的记忆。
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在发表时,她的大儿子安德烈在为书写后序时就曾写道儿时母亲为他们兄弟俩读书的场景。由此可见每个亲子阅读的时间都承载着我们陪伴孩子的情感。
每每想到这个意义,我们在做亲子阅读的时候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倾心投入,心平气和呢?每一次的一起读书,每一次的目光对视,多年之后,也许不光是孩子,即便是我们自己回想起来是否还会忆起当年一个柔软的孩子偎在我们身边,仰着天真的笑脸认真的听你吐出每一个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