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吴天的第9篇原创文章
一个周六的晚上,闲来无事,和老婆去看了场《哥斯拉2》,那场面真是的是史诗般的宏大啊(搞不明白,领导竟然睡着了)。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日本教授抱着核弹头去炸哥斯拉,哥兄潜能被激活后开挂般的效果,那真是是老霸道了。
因为最近在研究OKR,发现OKR之于产品团队潜能的激活效果,和那枚核弹头之于哥斯拉,简直如出一辙。
1、绩效考核的前世今生
1.0时代 - 考勤
流行于蒸汽时代(1769-1873)
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工厂之间不存在很强的竞争关系。
企业主们此时关心的重点是,如何让工人们准时出勤,工作过程中不偷懒。
2.0时代 - 绩效考核
流行于电气时代(1873-1950)
电力解除了建厂地理位置的限制,工厂数量增多,竞争激烈。
企业主们此时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最大限度的提升工人们工作的效率(代表人物:泰勒)。
3.0时代 - 绩效管理
流行于信息时代(1950-2016)
过于强调执行效率,导致劳工关系紧张。传统的绩效考核开始捉襟见肘,管理方式主要是KPI、活力曲线(271)。
企业主们此时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提升员工使命感和员工活力。(代表人物:彼得·德鲁克、杰克·韦尔奇)
4.0时代 - 绩效使能
流行于AI时代(2016-)
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将替代现有大部分工作内容,科学家团队(人人都是科学家)将成为时代的主流。
企业主们此时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调动与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KPI跌下神坛
KPI之所以能成为当下的主流,是因为基于大家认知的共识“二八原则”,一个企业80%的价值是由20%的关键任务所创造的。
KPI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当然带来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失去进取心
因为目标直接与考核挂钩,在定目标的时候就一定会放水。
孔老爷子曾经教育我们“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这样久而久之,整个团队的人效必然高不到哪儿去。
消极协作
基于KPI,其实就是基于关键任务,非常明确和具体。
职场里典型的场景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然别人会表述的很委婉,什么“确实没时间啊”、“最近又被领导批不专心做事”之类的)。你可以说这个人没有大局观,但你不能再考核的时候因此打低的绩效,因为那不是关键任务。
一般情况下,不是上级出面协调,就是下面不了了之(很多有价值的事情,就是这样很可惜的被丢弃了)。
阻碍业务
KPI的考核周期相对固定,季度、半年和年度的都有。以前在传统的电信行业还可以,环境相对稳定。可现在这个时代,业务环境时刻变,“朝令夕改”已成为家常便饭,但是现有的关键任务非常明确,随意改动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3、吐槽一下活力曲线
活力曲线之所以NB是因为,他一直被杰克韦尔奇推崇为GE成功之道,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271"末位淘汰制"。
管理者的预期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保持团队内部的活力,这是积极地一面。
而消极的一面是,大部分人不是想要做到那个2或7,而是避免他人超过自己,要么是不会帮忙(即使对公司业务有利),要么是设置各种障碍(哪怕是给公司造成隐形损失)。
有个经典的故事说,两个人上线打猎遇到老虎,其中一个人撒腿就跑,另外一个人喊道“你跑不过老虎的!”,另外那人答道“我只要跑赢你就可以了”。
可想而知,职场里的人更多的是求自保,而不是上进(除非你的企业文化建设的非常好)。
这种拿人和人作比较,不管团队成员的绩效表现如何,强制划分为三六九等的做法,对公司长期发展上来看是弊远大于利的。
4、OKR的时代即将来临
我的定义
OKR是一种能够有效激发内在动机的绩效管理方法。
主要特点
- 目标是自下而上制定的
你的目标你做主。在基于团队OKR的边界下,每个成员自己制定OKR并执行,而不是以往的被动接受。
- 目标是公开的
所有人都可以去了解你的目标,基于相同的目标会创造出很多的协同合作。当然你也可以去了解他人的目标,尤其是上司的,了解公司或部门的业主重点。
- 目标管理和评价管理解耦
考核时基于个人的实际业务价值输出,而不是目标完成的百分比。
- 辅导方式更开放
因为你的OKR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在你的OKR下面发表自己的意见,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相对传统的1V1更加灵活、开放和自由。
5、OKR凭什么能激发PM团队潜能
我们先看一下,PM工作环境的四个特点:
- Volatility
易变性
政策的调整、竞品的打击、技术的变革等等,都要求产品经理能够针对市场快速做出反应,毕竟大部分的时候他们才是离炮火最近的人。
- Uncertainty
不确定性
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通过不断的创新来加强产品的竞争力。创新意味着风险和不确定,所谓”枪声一响,预案作废“就是这个道理。
- Compelexity
复杂性
产品经理的工作流程就是不断的解决问题,显示决绝用户的问题,在解决业务的问题,在解决工程的问题,在解决运营的问题等等。总之就是产品责任制,所有的问题都是你的问题,其中的复杂性不言而喻。
- Ambiguity
模糊性
记得有一个做推荐算法的产品经理和我说,”期初我还知道推荐策略是啥,后来启动机器学习后,我想已经没人知道推荐策略是啥了“。
如上是典型的”智力输出型工作者“的工作环境,要想使这类人持续不断的高效输出,只能通过刺激其“内在动机”,是工作内容本身成为其前进的动力,即”想工作“ 而不是 ”需要工作“。
人的内在动机是由”自主“、”胜任“、”关系“三部分构成。
OKR全部机制便是,基于激发员工内在动机发展出来的,主要体现如下:
自主:员工为目标的发起者和执行者
胜任:目标管理与评价管理解耦,鼓励员工挑战目标
关系:公开OKR,人人皆可围观,是员工感受到关注,被重视
不得不承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其他的管理机制都将并行存在。不同的业务形态和不同的团队构成,都会适用各自的绩效考核方式。
但如果你刚巧在高新技术产业,那么OKR势必是一种趋势。毕竟OKR是英特尔提出,Google发扬光大,国内的阿里巴巴、今日头条、华为都已经开花结果的绩效赋能机制,值得管理者重点关注。
>>更多吴天原创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竹林杂记」(ID:pmwutian)查阅!
题图来自pexels, 基于CC0协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