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善意,是为了你自己好

作者: MissYihan | 来源:发表于2014-06-11 09:44 被阅读1488次

副标题:为什么我们该多一点自省?



几年前,我父亲差点就去世了,那时我还不到13岁。他心脏病发作了好几次,幸好后来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才活了下来。他住院的那几周,在家疗养的那几个月,奇迹般的药,神秘的人体,这当中有太多我想说的了。可在这儿,我只想说一件小事,事情发生在他心脏病刚发作,左臂刚刚出现痛感时。

那天清早,父亲感到自己胸腔里有点不对劲儿了,他叫醒母亲,叫她叫辆救护车来。电话在客厅,母亲正要起身离开卧室去打电话时,他叫住了她。父亲说,叫救护车不要开汽笛。

几周后,对死亡的恐惧像摸不透的潮汐一般消退了,我母亲问起了汽笛的事儿。父亲淡淡地说,他担心汽笛会吵醒他那三个熟睡中的女儿,怕把她们吓着。他说得没错,我们几个睡得都很浅,我们的农场四周没有紧挨着的邻居,所以通常很静谧。可父亲的那份善意,简直让我无法想象。

我认为父亲所做的,是件善举。他体贴周到得令我难以理解;他宽容大度得令人始料未及。几年过去了,我还是无法想象,在那个极有可能是父亲生命最后一刻的清晨,他一心想着的却是不要惊醒熟睡中的女儿。

善意就像手里握住一个冰块

善意就像手里握住一个冰块。它冰得刺骨,可那份冰冷慢慢就融化了。一开始你几乎握不住,可久而久之,你就不忍松手了。我父亲想叫一辆安静的救护车,因为他与善意已熟得不分彼此了,那份刺痛感早就消失了:冰块不再寒冷,而是与双手合为一体了。

可这种善意,我们要如何修炼,手中的冰块,如何才能握住?快乐心理学也许是近来最火的研究,而快乐与善意是密不可分的。Stephen G.Post在2005年做了一项名为“利他主义、快乐和健康:做好人有好处”的调查,他收集并分析了大量研究,发现利他主义不仅让我们更快乐,而且还让我们更健康。

Post引用了两项研究证实,在成人中利他行为跟身体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他还引用了另一项研究,研究发现跟一般人比,志愿者出现的抑郁症状较少,而健康水平更高。另两项研究也表明积极参与志愿活动通常伴随着更低的死亡率(在控制年龄、性别、慢性疾病、运动强度、是否吸烟等健康习惯及婚姻状态等变量的情况下)。

Post写道,“对很多人来说,利他行为是增加幸福感,提升健康水平的影响因子之一。”至于为何利他主义能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如此正面的影响,Post说,总体原因是“无私的关爱和善心这类情感能替换掉消极的情感(如暴怒、仇恨、恐惧),而这类消极状态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导致压力相关的疾病。”

Post建议,不仅要在学校里教学生行善,而且出于公众健康考虑,还得叫医生给患者开“行善”处方。这样一来,我们的善意也能得到培养,上一个台阶。不过,为什么要等着被开处方呢?我们可以自省呀。

想想著名作家George Saunders去年在雪城大学做的毕业致辞(English Version)(中文版)吧,他说得很明白:“我一生中最遗憾的事,就是那些想做却没有做的善举”。Saunders举了很多反例,回顾了一个个错失的行善机会,他还讲了一件动人的往事。他上七年级的时候,班里新来了一个“不招人待见,常被捉弄”的女生,他本可以对她更友善,可他没有。我们的生活中想必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善意不必像善行来得那般沉重:善意可以是微不足道的一句话,或是一些察觉不到的本可以做却没做的事

善意不必像善行来得那般沉重:善意可以是微不足道的一句话,或是一些察觉不到的本可以做却没做的事。有时,我们能做的最友善的事就是小小地自我克制一下:不在文章底下留刻薄的评论,把戾气重的微博或推文留在草稿箱里,收到不熟悉或反对的意见时安静去听。

互联网给了我们许多表达赞成意见的机会(点赞,喜欢,分享),可表达善意的机会却给得不多。也许,在网上最友善的行为就是保持安静。不是说要一直沉寂,而是在发飙暴怒前先学会倾听。还要明白一点,善意有许多表现方式,不一定非得赞同才行。我父亲想叫一辆安静的救护车,这是出于善意,可不久前当我跟医院护士为探访时间争吵时,父亲训诫了我,这同样也是出于善意。

我也有想做而没做的善举,直面自己的失败其实也算是善举。George Saunders建议雪城大学的毕业生回顾一下那些做成和没做成的善举。“在你的一生中,”他说,“行善有高峰,也有低谷,而你很清楚,该如何走近高峰,远离低谷。”

检讨自己的失败之处,是磨练人的。而正如Saunders所言,当我们自省自己想做而没做的善举时,我们才能更好地辨明自己内心的渴望。开行善处方也许听起来很可笑,没准只要自省自己行善的成败便已足够。


原文:Your Kindness is For Your Own Good
发表于Pacific Standard
作者:Casey N. Cep 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剑桥大学神学硕士
长期为*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er, The New Republic, The Paris Review *等杂志撰稿。
图片来源:dawnsdaily.com


译者:yihan @ 杰罗姆之友翻译小组

相关文章

  • 你的善意,是为了你自己好

    副标题:为什么我们该多一点自省? 几年前,我父亲差点就去世了,那时我还不到13岁。他心脏病发作了好几次,幸好后来做...

  • 尽力来自于本份,尽心来自于善意

    激发善意 激发善意,就是为了“雇佣整个人”。你从来不可能真正激发一个人,你可能给他一个理由,让他激发自己。同样工作...

  • 善意对待孩子

    善意是双向的,你给别人善意,你自己也能够感受到善意;然后你骂对方一句,你自己也会觉得心颤。 如果整个社会系统都让每...

  • 一想改变就已经不是了

    想改变对方, 还满心认为是为了对方好, 而这个好是你希望的, 对方变成了你希望的好, 是为了你自己感到舒服合适, ...

  • 善良

    生命是一种回声,你把善良给了别人,终会从别人那里收获善意。 无论你对谁好,从长远来看,都是对自己好。 所以,凡事你...

  • 我要学会好好说话

    好好说话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不失去,不失去你的耐心,不失去你的热情,不失去你的温暖和善意,不失去你骨子里的天...

  • 做好自己

    我发现把自己活好就是对关心你的人最大的善意。 这里的把自己活好并不是什么都按照她们要求的去做,而是说你要活...

  • 对别人的善意,最终成全的都是自己。

    你对别人的好和善意,最后成全的都会是你自己。 当你帮助别人,待人真诚的时候,你会吸引同样和你志同道合的人,欣赏你,...

  • 激发善意

    本文复盘刘润五分钟商学院中关于激发善意的内容。 1. 什么是激发善意? 激发善意,就是为了“雇佣整个人”。你从来不...

  • 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了什么样你?

    生命是一种回声, 你把善良给了别人, 终会从别人那里收获善意。 无论你对谁好, 从长远来看,都是对自己好。 当你发...

网友评论

  • MissYihan:真的吗?求文献出处。我随便一搜就发现不少人通过做义工缓解了抑郁症:抑郁母亲被“骗”做志愿者 改变心境收获奉献之乐 http://www.wenming.cn/zyfw_298/yw_zyfw/201307/t20130731_1378307.shtml @larryzhao 强烈建议调换回复和删除的位置,不然我很习惯点最右边的按键,差点误删,误删又没提醒又没法回复不太好
  • rHypHw:行善若是为自己开心,则可以根据自己是否开心判断是否善行。
  • rHypHw:“志愿者出现的抑郁症状较少,而健康水平更高。”事实上只有不抑郁的人才会去做志愿者。在多数抑郁心境的人看来,做志愿者是一种毫无价值的甚至很伪善虚伪的活动。
  • adb1d59e1363: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一个未能行的善。心痛……
  • 0bc9236172c3:看到标题我以为是在说,善意是自私的,不过是为了自己好而已……然后有点后悔点进来看了
  • 韩某昕Joy:我们对他人的善意 更是对自己的善意 :)
    因为知道以后回首时 肯定会overwhelmed by my failures of kindness 所以要努力去减少自己的后悔

本文标题:你的善意,是为了你自己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lak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