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阅读

作者: 西区电台 | 来源:发表于2013-09-03 23:09 被阅读5975次

    阅读的定义很多,众口铄金,一人一说法,各有各的好。在这个事上掉书袋没必要,这倒不是怕贻笑大方,而是真没必要。

    关于阅读,这两天突然有点小感想,写下来一是便于以后反思,二是与各位分享。

    我们现在的阅读太软了。工作或职业/执业要求之外,我们只喜欢读自己喜欢的,读自己熟悉的,读自己能接受的(倒不是说对其它东西没有理解能力),读能感动自己的(比如所各式各样的鸡汤),读对自己有(潜在)现实(短期)利益的(比如说为了显摆),而且,老大不小的三十好几了,只爱读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

    这样的阅读太软了。

    阅读是要消耗生命的。不管你是否真正热爱阅读,在智能(移动)终端愈发普及、信息愈发泛滥的今天,除了不得不中止,在自己能掌控的全部时间里,每个人始终在“阅读”。阅读已经不是十七、十八、十九世纪知识界精英推崇的,别具一格且兼有品位的行为。那些个年代里,世界范围内文盲率都很高,阅读也只意味着读(实体)书,而且主要指阅读文学作品。

    因此,一味地软阅读只会明珠投暗,“虚掷光阴”。不需要额外培养理解能力地、简单地重复阅读,不管你读多少,就是读到鹤发鸡皮,你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不仅最多和你初次尝到的阅读快感一样,还会逐年下滑,直到所谓的killing the time从谦辞变成真实的写照。

    真要喝大酒,需备一二硬菜,同理,真想“超凡脱俗”,我们需要硬阅读,要读些硬东西,要硬着读些东西。如果说物理学家可以读小说,为什么寻常人等不去试着了解时间简史?一根筋地阅读,好比从某个点开始渐次往上游、往下游阅读,是硬阅读的范例,君不见“红学家”是怎样炼成的?

    纯粹的学生生活之后,硬阅读对有志于对抗无聊的人来说尤为重要。Malcolm Gladwell说,所谓的天才就是经过一万小时或曰十年连续专业训练的人。为什么很多孩子从小学习钢琴但没有成为钢琴家呢?他的解释是,在10岁或者12岁之后,这些孩子的练习时间大为减少或者干脆终止了常规练习。他说的是对的。现在很多学者认为莫扎特25(20?)岁以后的作品才是好作品,而那时他已经从事音乐工作10年有余。

    强调硬阅读不是为了培养“天才”,不是为了使自己成为“天才”,而是为了使自己因为更有“鉴赏力”而能持续地更快乐一些。当然,经由此路一不小心成为“天才”也不是不可能,就像当年的王朔(?),他曾豪气干云地说,王某的下一本书一不小心就是红楼梦。提到王朔,很多人以为他就是那个“酒后习惯性乱性”的,张嘴闭嘴帝都切口,曾经被人从公共汽车上踹下去的主。认真读他的non-fiction,应该不难发现他是一个下过苦功夫,有硬阅读习惯的人。余华如此,莫言如此,苏童如此,连冯唐也如此,石康也如此,而且我相信韩寒一定如此。他们有多大成就另当别论,喜不喜欢他们亦无碍,但我们要相信,他们的阅读习惯一定比绝大多数人硬很多--因为他们不是天才,至今还不是。

    硬阅读的途径很多,比如说阅读原著。中国人普遍外语能力差,学习阅读原著是行之有效的硬阅读方式。有人认为林少华先生翻译的村上春树不好,行,那就去读原著。如果不懂日语,可以去读英译本。村上春树的英译本比中译本好;他本人就是小有名气的英文翻译。

    总之,此生也有涯而知无涯,而你的潜能一直在嗷嗷待哺。

    附:小诗一首

    《王子复仇记·2》

    读点硬的

    硬的

    读点硬的

    硬的

    读点

    硬的

    读点

    硬的

    读点硬的

    硬 的

    读点硬的

    硬 的

    读点 硬的

    不要渴望感动

    去读点

    硬的!

    (图片来源:谷歌网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6541f6a92920:有道理,不过这个概念其实和阅读无关,用到各个方便都可以。只不过是逼自己走出“舒适区”,面对成长而已。自己反倒觉得能读的下去的,反而是吸收效果最好的。
      • 我的名字叫清阳:
        这篇文章缺少对硬阅读的明确定义啊。请问什么样的阅读是硬的呢?
      • 小青年DCC:我现在是 越无聊的时候越能读进去一些平时抗拒的书 收获还是不少的。反倒是,真心想读书的时候,都是一些惯例书籍,读着读着就烦了。
      • 云何:关键在思考,方式无所谓。
      • 空心二胡:還蠻同意你的想法的,如果一直獨自己喜歡的東西,眼界是不會開的。
      • 大刀要出头:观点很好,《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强调高级的阅读就是提升自己的理解力,这应该算硬阅读,而在自己理解力之内的阅读,比如为了咨讯或者娱乐应该算作软阅读,文中如果对硬阅读和软阅读描述的更清楚一些会更好。
      • 出锦:保持对知识和世界的好奇心吧
      • 出锦:@尺八_ 你好赞啊
      • 尺八_:@idkeroo 呃,你可能误解了~《女子与读书》是周作人的一篇散文,里面引了与谢野晶子《从角落里》的这段话^^与谢野晶子的作品集也许真没有译本,我只听说台湾译过她的和歌集。
      • 未来乌托邦:@尺八_ 女子与读书这本书没有中文吗
      • 尺八_:@idkeroo 我读到的是周作人《女子与读书》里的一段译文,出自她的《从角落里》……原书似乎一直没见有中译本……
      • 未来乌托邦:@尺八_ 这段很好啊,请问是什么书
      • myartings:人的境界是有层次的,譬如读书,如若想获得些什么有价值的东西,非要下苦功夫不可,一步一个台阶,简单明了,大道不变。
      • 西区电台:@尺八_ : :+1: 取景框架总是重要的……
      • 尺八_:小时候读到与谢野晶子夫人论女性读书的话,深以为然,说起来跟本文也不无相通,所以就冒昧引在回复里了:
        「劝大家读硬性的书,不大劝人读软性的文学书的缘故,便是因为先从文学读起,则硬性的书便将觉得难读,不大喜欢,不容易理解了。假如一面读着可以磨练理性的,养成深锐的判断力的书籍,再去读软性的文学书,就会觉得普通甜俗的小说有点无聊,读不下去了,因此对于有高尚趣味的文学书加以注意,自能养成温雅的情绪。本来容易为低级的情感所支配,轻易地流泪,或无谓地生气,现在凭了硬性的学问,使得理性明确,自不至为卑近的感情所动,又因了高尚的艺术,使得感情清新,于是个人的心便能调整……」
      • e3a8800f9eb1:茶与糖水的滋味是不同的
      • 背着龟壳的猪:现在的产品个个都提倡用户体验
        用户们早被惯得硬不起来了
      • 人间的黄昏:@luobo_tang 因为这是老文章 那时候还没有评论功能吧
      • NARUTO_86:怎么喜欢的这么多,却没人评论两句。
        读点硬的,话说硬之所以硬,就是因为难“读”(度)啊。

      本文标题:硬阅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jof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