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省时36计·第2.4讲课后实践】
这是2018年12月13日“崔律精时力之高效省时36计”系列第2.4讲的课后实践。
<实践事项>
对于自己必做的一件事,通过本讲的两个问题,做出与往常不同的新做法。
<实践日志(记录)>
1.我在本讲中的收获:
1.1 这个任务可以不做吗?
可以不做,做减法→日清单中的任务任务可以直接删掉;对他人说“不”。
必须做,可以分为→外包可以吗?委派、授权、互换;必须自己做,问自己新任务明天做,重复性工作可以批量处理,今天必须完成如何来做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1.2效率和效果是两码事。回顾工作,发现经常会在求效率的时候忘记效果,所以导致有些任务完成了之后结果并不理想。
1.3提高效率可以问自己,时间减少一半,怎么完成任务?
可根据不同的任务使用不同的方案。
重复性的任务→使用四化,问自己现在四化来的及吗?来得及立马行动,来不及下次用,为将来现在用。这个点容易解决四化切入的问题。
新任务→更新处理方法或更多处理方法。这里可以是一个任务的一个分支,换种思路来看,解决方案就出来了,比如带着方案去请教领导或长辈。
难啃的任务→高专注(设置离线时间),达到高效的目的。
1.4提升效果,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问自己完成这个任务自己给自己打多少分,提升10分需要做哪些工作呢。也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问自己,对方的预期是多少分呢?怎么提升10分呢?
效果更好可以体现比如举办年会的更多的细节、更好的体验、更多预案等。
1.5效果与效率的关系?
效果和效率是否可以兼顾呢?
最佳方案:完美结合,两者并重;
次佳方案:有所侧重,但要确保另一方面的最低值。比如60分原则。
优秀是一种习惯,同时追求效率和效果也是一种习惯,不要总给自己找借口。
2.今日实践中的亮点:
对工作任务A,自己进行了三问:
工作任务A我可以不做吗?
不可以不做,必须做。
工作任务A必须我做吗?
是的。
如何来做工作任务A,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呢?
借着这个问题,把工作任务A从头屡了一遍,发现全局观及局部的区别,所以更能理解工作任务A在和对方沟通过程的分歧。
工作任务A是新任务吗?新任务明天做。工作任务A今天完成的话哪些可以做批量处理呢?大致对工作任务A做了分解。
今天完成工作任务A的话,怎么来做效率更高呢?把工作任务A的细节做了重要程度排序,思路清晰多了。
如何做让工作任务A的效果更好呢?对完成工作任务A做了评分,并为提高10分做了相应的行动计划,站在对方的角度也进行了评分,并为超出对方预期提高10分做了相应的行动计划。
结果对比调整前后的工作任务A,发现对工作任务A的思考更加成熟,行动更加聚焦。同时也有发现到其他工作任务也有类似的优化空间。
大任务可以先分解成小任务,这样可以提升行动力。
3.我的疑问(周六答疑) :
暂无
4.其他想说的话(如有):
之前有看到过超出预期,也有尝试过做一些行动,到发现结果并不好。我想可能有一部分是因为事情未做区分,还有一部分是因为不够理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