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隆平稻作公园

作者: 山水凡人 | 来源:发表于2023-03-18 22:16 被阅读0次

    昨天参观了隆平稻作公园,只重点写了彩色油菜花,但油菜种植展示并不是这个公园的重点。对于该公园的重中之重的稻作,只是顺便提及,没有详细介绍,感觉意犹未尽。所以今天想把昨天看到或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再写个续篇。

    其实,隆平稻作公园是以水稻种业产业为特色,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稻作文化为支撑,集全世界水稻新技术、新品种展示、审定、登记、推广,国际会展、科普研学、特色民宿、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品牌的大型公益平台,是长沙“种业硅谷”重点建设项目。

    据了解,这个公园总体规划3000亩,核心面积1500亩,辐射带动春华、果园、高桥、金井等长沙县北部的多个乡镇。核心区又分为南方水稻绿色丰产与提质增效创新试验区、低碳立体循环生态种养区、双季稻高产试验示范区、智慧农业区、国家水稻试验示范创新服务平台、稻作研学园等九大主题板块。

    目前,已有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农科院、国家杂交水稻工程中心、中国种子协会、湖南省种子协会等16家科研机构,隆平高科、希望种业、华智生物等90余家种业企业进驻园区,每年有600余项水稻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集中展示,100余项成果转化市场。

    依托隆平稻作公园,已成功引进(长沙)国际稻作发展论坛、(长沙)农田生态系统高峰论坛、国家水稻双新展示、中非经贸合作等行业国际峰会,每年接待各类行业专家、国际交流、研学体验5万余人。

    该公园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原则,逐步实现了“农村变景区、稻田变公园、民房变民宿、农民变股东”的美好愿望,成为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的标杆项目。昨天,我在现场看到,园区仍在继续建设中,可能是由于刚入春的缘故,公园内只看到有关稻作的宣传和有关的设施,没能看到稻种和稻谷丰收的场面。

    根据园提供的资料显示,中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早的国家。在1993年和1995年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考古发现了稻谷遗存,经专家鉴定为栽培种尚保留归野生稻、籼稻及粳稻的综合特征,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刷新了人类最早栽培水稻的历史纪录。

    袁隆平生前曾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一生都在为杂交水稻奋斗。20世纪60年代开始,袁隆平就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质利用研究并获得成功,为大面积推广水稻杂种优势奠定基础。他提出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路线成为世界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稻米是人类的主要食物之一,它养活了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全球每3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以稻米为食。杂交水稻的推广和种植,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而且也为缓解了世界粮食短缺的问题。

    《航拍中国第三季·一同飞往湖南篇》曾于2019年10月来到隆平稻作公园拍摄,2020年5月首播,播放了该公园实景与水稻长达2分多钟,介绍这个园区的水稻可以长到2.3米高,当时的最高亩产达1200公斤,稻米颜色有7种之多,稻米的香味也可以被定制。

    对于杂交水稻,生长在农村的我至今还记忆犹新。袁隆平是1974年研发出杂交水稻的,1976年上半年我老家就开始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当时我正在读高一,学校专门开设了杂交水稻课,老师给我们讲了什么是不育系之类的理论知识,劳动课就是到育种队参加实践劳动——摘禾叶,用绳索刮稻穗,增加受粉率概率,提高杂交水稻种子产量。

    当年的晚稻,生产队就种了南优2号杂交水稻,在我的印象里,杂交水稻的秧苗比传统水稻要粗壮长得高一些,禾苗也是如此,收割后加工出来的大米很香也很好吃。

    不过,那时的杂交水稻育种产量很低,种子很少也很贵。杂交水稻种子供不应求,1979年分田到户时,稻田还不能全部种植杂交水稻,是后来育种面积扩大,杂交水稻才逐步大面积推广种植。

    为杂交水稻做出巨大贡献的袁隆平院士虽然走了,但他给人类留下的这笔巨大遗产,人们将永远铭记于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说隆平稻作公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lee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