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完《勇气》这本绘本之后,
我问女儿:“你有那些勇气啊?”
她一口气说了十个。
“自己一个人去兑换奖品。”
“自己一个人在游泳池玩。”
“自己一个人认真看书。”
“自己给妈妈讲故事。”
“一个人上台讲故事。”
“跟小朋友说‘对不起’。”
“自己洗袜子。”
“和表演的演员握手。”
“睡觉不开灯。”
“玩弹跳鞋摔跤了没有哭。”
本书里面讲的33种勇气,很容易理解,每一句话都很短小精悍,像在读一首散文诗一样!
读这本书的时候,女儿全程都在参与提问,比如大方的向别人介绍自己、替别人保守秘密、改掉坏习惯、不开灯就上床睡觉等,这些离她的生活很近,好像就是在讲她自己的故事,很亲切也很有感染力。
女儿之前有些胆小,我们会经常有意的锻炼她。
买东西的时候,让她去买单。开始都是给的刚好付款的金额,后面慢慢会多给点,这样她不仅要拿到自己买的东西还要拿回找零。当然,完成之后,我们就会说:“你今天真勇敢!”大约是体会到自己买单带来的成就感,现在有时都会主动要求自己去买单。
她之前做错事是不愿意跟别人说“对不起”的,我们强硬过几次,一定要她道歉,但是效果并不好。后来,我自己每次做错事了,都会主动向她道歉。比如,去幼儿园接她的时间比我们约定的时间晚了一点点、没有及时在她的作业本上签字、忘记给她带幼儿园更换的衣服、对她发脾气了、走路的时候低头玩手机了等等,现在让她主动说“对不起”已经比以前容易很多。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要想孩子做到,首先要自己做到。如果你都不愿意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愿意为自己的错误负责任,那又怎么要求孩子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呢?
女儿一直嚷着要一双旱冰鞋,我们满足了她的愿望。刚开始学的那一天,一定要爸爸扶住,爸爸一松手就害怕得哭起来,怕摔跤。第二次,还是要扶,爸爸就一直鼓励她说:“没关系的,你很厉害,自己一个人可以的,我会在后面保护你的,不会让你摔跤的!”爸爸在后面做了“扶”的假动作,可能是得到了心理暗示,果然从那天开始就可以一个人独立滑了,当然她还是要求爸爸跟着一起保护她。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人只有满足了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才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她毫无顾虑的去玩,不用担心摔跤,不用担心发生任何状况,让她时刻感受到你就在她身后,做她坚强的后盾保护她,她才能真正的快乐玩耍!
我非常喜欢《勇气》这本书里面说的:勇气,是爱花,却不摘下花。
女儿经常被路边或者公园里漂亮的花朵吸引,有时也会想要摘下一朵。有次我告诉她:“你摘下这朵花的时候,花儿也会疼,它离开了妈妈也会哭的。它这么漂亮,大家都很喜欢它,你如果摘走了,其他人就看不到这么美丽的花了。”于是,女儿放弃了摘花的念头。后来再看到漂亮的花,就只会看看,然后说:“给我和花照张相吧!”
现在,看到地上飘落的树叶,都会说:“我们可以捡起这些树叶,给他们找到回家的路!”
父母就是一台投影仪,你的行为举止都会投影到孩子身上,孩子身上产生的问题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根源,根不固,何求木之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