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都说婚姻是围城,进去的想出来,出来的想进去。
医院里白大褂,有的人向往可以幸运地穿上,有的人穿上不久也急切想脱下来。
似乎是同样道理,进去的想出来,出来的想进去。
王凯是想进去的那个人,是想穿上白大褂的人。终于在40岁那年,他梦想成真。
村子里的人知道王凯成了国家的人员,竟然能到城市的医院上班还成了公家人。好多人不相信,知道真相后,有人赞叹有人佩服,有人羡慕嫉妒,有人也摇头叹息。
赞叹佩服者大多是同村人同龄伙伴,觉得以他的出身,他的学历,他的年龄竟然可以考进医院里。同龄的伙伴知道王凯一路走来的各种不容易,确实是佩服他。
羡慕嫉妒的大多是他曾经年轻的同学或同事,有些年轻的孩子,一年又一年考编不成,一次又一次的辅导最终不能入编。明明年轻的孩子们。学历比他王凯高,学习时间比他多,可就是考不中,自然是有些羡慕嫉妒。
摇头叹息的大多是已经入职的人,觉得以40岁的年纪再进入事业编制,起点实在是太晚太晚了,40岁年纪的人职称已经进行好几步了,有必要再淌这个水进这个门吗?
父母和妻儿也是有喜有忧,喜的是终于成了国家人,忧的是进入医院工作,就意味着薪水会少一些。
只有王凯是笃定的,他觉得那是他一直想要的,终于得偿所愿,关于父母妻儿的担忧的事情,他是有计划的,他有一技之长。工作之余可以创收的,他自然是有能力养活孩子赡养父母的。
王凯的生命故事很有传奇色彩。
他三两岁时一场大病拖拖拉拉好多年,然后勉强读到初中。父母觉得他能断断续续着上学还能读到初中,已经是了不起了。
是主动也是被动,他也就开启了真正的农村娃的生涯。
小小的年龄,小小的个子,身体又不好能做点啥呢?父母看着儿子发愁,儿子这辈子要做点啥呀?咋能能娶个媳妇养个家呀。
王凯身体不好个子不高,但脑子够活络,父母攀亲戚到附近村中医那里去帮忙打杂。
父母说小孩子帮个忙跑个腿,出个力捣个药锤啥的,吃饭的时候回自己家吃,干活的时候在师傅那里干,只要师傅不嫌弃就行。
中医师傅耐不过亲戚的面子,耐不过王凯父母的软磨硬泡也就应了,说让孩子来看看情况再说吧。
王凯从小到大常年跑医院跑诊所,各村里的诊所他很熟悉,察言观色的本事也学会了,都说久病成医,做小病人多少年他知道如何照顾病人,也如何和中医师傅搞关系。
时间不长中医师傅,就喜欢上了这个个子不高的小帮工。得到师傅的喜欢,自然就会得到师傅传授,王凯因为从小体弱多病,对中医师傅的技艺心怀敬畏,中医师傅每天教授一点,王凯用心学习,苦心地揣摩应用着。
王凯跟着学习的那个中医师傅很是出名,十里八乡的找他抓医院看病。
小个子的王凯很能干。
王凯从小一直是病人的身份,能跟着中医师傅学习 心怀敬畏也心怀感恩。渐渐地病人对会对小个子的他高看几分,王凯越发用功用心学习本事。
有时候中医师傅,会示意让王凯试试手,在有些相熟的病人身上尝试着扎针按摩,王凯学手艺学的认真,在病人身上应用效果也不错。一年年学习渐渐地王凯就实在帮上中医师傅了,不单是做些打杂的活,还帮着中医师傅创收了。
从小多病的王凯自从跟着中医师傅学手艺以后,身体一年比一年的好,跟着师傅学艺的他不但长了本事,还长了个子,这让父母大喜。
再后来,乡村的中医好像就不那么受欢迎了。村里人有点毛病,喜欢吃点西药打一个小针或者输液了。
十几岁到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这多这么多年时间里,王凯娶了媳妇,有了一个儿子,又有了一个女儿。这中间他考了一个乡村医生证,师承中医师证,自学的学历一路提升专科本科证书也都拿到了。还取得了国家执业助理中医师,执业中医师的资格证书。
娶妻生子后的王凯经济压力大了,乡村医生是门手艺,在村子里住着,乡里乡亲的也高看一眼受人尊敬,但是乡村里的人越来越少了,好多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了。
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渐渐就在城里买了房子,把孩子都送到城里去读书了。王凯的媳妇也眼红,想着让孩子们到城里受教育,去城里受教育就意味着要租房子住,甚至要买房子,经济的压力一下子就大了起来。
王凯父母生养了三个孩子,王凯有两个姐姐,他是父母唯一的儿子,王凯也曾想着凭自己的本事去外地发展,可是眼看着父母年纪都大了。自己留在身边,总能凭自己的本事更多照料父母。一旦自己离开家到外地去,王凯实在不放心。
村子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在村里上学的孩子们也越来越少了。王凯所在村子的小学不招生了。孩子们上学要到更远的村庄去上学很是不方便,为了孩子的教育,为了孩子的未来,王凯决定到城里租房子。
父母也很支持王凯一家搬到城里住的决定,毕竟到城里住,离农村也不过几十公里,周末的时候放假的时候,大人孩子回家来看看,农忙时候也可以种种地,收收粮食都不耽误。
头脑活络的王凯在小区附近租了一个车库,开启了针灸按摩的生意,因为他手艺好待人热情也活络,渐渐地就干了起来。
后来,王凯和媳妇商量着要买房,总之租房也不是个办法呀,钱都给了房东了。房子总归要买的,咬咬牙东拼西凑买起来吧。于是他们就开启了房奴的日子。
后来城里的一家诊所,看中了王凯的手艺,就把王凯邀约到他家诊所去帮忙。时间是八小时制,每月有六七千的固定薪水,还帮着买养老金。
王凯在养老金这个事上,一下子开了窍,意识到养老金是最好的保障欣然同意。自家按摩店就交给媳妇打理,八小时之外还可以自由收入。
又遇yiqing国家环境的影响,生活受到明显打击,好在农村的父母还能提供一些资助。总之家里有田吃喝还是不愁的,但收入的直线下降,让王凯家的日子真是遇到了难处。
收入的直线下降,不影响每月要还贷的金额数字呀。穿衣可以减少一点,吃饭可以调整一下,每月的贷款一点也少不了呀。
王凯意识到国家的饭碗才能端更久一点,无论什么行情,收入总归不是少的,萌生了要进医院的念头。
媳妇知道王凯,要考进医院成为国家人表示惊讶。当然也知道自家男人是不服输的人,想当年自己没有啥基础,硬是被男人调教到也能给人按摩了,也就全心全意支持男人。
诊所老板知道王凯的想法和念头,在各种方面提供了最大的帮助和支持。
彼时事业编制大门就要关上了,王凯拼尽全力备考一年,幸运就考了进去。
王凯真正穿上了医院的白大褂,成为了国家医院的一名正式员工之后,真实不虚的幸运感觉之后,也是真实不虚感慨确实有点晚。
已经有好多白发的王凯和00后的刚入职的同事们开启了轮岗学习。
想当年从小体弱多病的王凯,让父母焦心焦虑。没想到能健健康康的活下来,还能学了一门手艺,学了一门手艺,还能帮着父母解忧除病,照顾这一大家子的医药保健。
进入医院以后,王凯生活还需要再度调整,收入一下子减了不少。新入职的员工这培训那学习耗费了不少时间。家庭的经济压力似乎又大了一些,但王凯知道这都是暂时的。
但王凯知道,作为爸爸,他一直在言传身教的向孩子们做着榜样。无论怎样的出生,怎样的状况。一直保持积极向上,保持着一份学习力,那才是最重要。
70多岁的父母在王凯的各种医药保健下,精神面貌反而越来越好了。
王凯家里还种着田地,农忙时节,王凯也常常回家帮着打理田地,家里的菜地也是他们小家小庭,源源不断的蔬菜供应基地。
父母常常和人说着自家的儿子,没想到那个病秧子能活的这么好,没想到竟然成了公家人。在父母眼里,王凯这个儿子是他们的骄傲。
从小体弱多病四处求医问药,父母四处借钱受尽白眼,王凯太知道父母的辛苦。
每当父母打电话,对他说今天你*叔要到医院去查病啊,你要带着去好好看看。明天妈妈又打电话,今天你*婶子要到医院,你好好带着看看啊。
他也很烦扰,但他分明听得出,爸妈每次打电话中有一丝丝的骄傲。
王凯的生命故事在继续着,人到中年的王凯以后会面临着医院里,竞争激烈的晋级职称一系列的问题。
父母对病弱孩子那份无条件的爱,是王凯一生的能量源泉。王凯从小就知道要好好活下去,让父母的眉头展开来,他要好好回报父母。
王凯的生命故事在继续着,人到中年的王凯以后会面临着医院里,竞争激烈的晋级职称一系列的问题。
王凯家的孩子,觉得自己的爸爸很厉害,觉得爸爸好了不起。
父母对病弱孩子那份无条件的爱,是王凯一生的能量源泉。王凯从小就知道要好好活下去,让父母的眉头展开来,他要好好回报父母。
体弱多病时,父母从来没有放弃过治疗。王凯在面对各种坎坷时,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向上的愿力。
王凯的生命故事普通也不普通,有几分传奇的色彩。
2024年3月18日济南。
网友评论